2023年10月16日,郑外举行40年校庆启动仪式,校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学校将举办系列活动,庆祝郑外四十华诞。
征集校友讲述自己的郑外故事是系列活动之一。2023年1月,学校发布了《郑州外国语学校校友录登记暨40年校庆征文启事》,征集校友讲述自己的郑外故事。历届校友故事各异,但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现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现继续征集校友讲述自己的郑外故事,欢迎大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学校发展历程、讲述自身的学习经历、畅谈学校里的动人故事。请2023年11月30日前将稿子和个人简介、生活照发至zw40nxq@126.com,学校将择优结集出版,并陆续在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刊发。
李尚哲,郑外2017届毕业生,保送至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系及卓越学院,本科毕业后赴云南支教一年,现在香港大学应用语言学系攻读硕士学位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一些瞬间:当你漫不经心地做着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时,一个动作或是一幕景象却能将你的思绪带回从前。这样的“记忆碎片”点缀着我的生活:或许是在QQ里无意点开了许久无人发言的高中班级群,或许是看了自己的B站初投稿《郑外的故事》MV(虽然是转载的),又或是今天发生的一件小事……
今天是2023年1月12日。寒假早已开始,摆脱了论文交稿焦虑的我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准备早餐。锅里的速食胡辣汤正咕嘟咕嘟作响,我倚在墙边面对着手机的屏幕,手指不时滑动着。忽然,一条微信消息映入眼帘。是爸爸发的:“儿子,你的母校郑外今年40周年庆啦!我想到六年前的那天,我、你妈妈和你在饭桌前决定让你到郑外读高中,在我们看来,这是我们做过的最大胆也是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你觉得嘞?”消息的结尾处,是一个经典的龇牙笑表情。没等我想好怎么回复,另一条消息已经发了过来。是一条郑外校友登记和征文启事。刹那间,那些平日里被我拾起的,有关郑外的时光碎片再一次涌上心头。“干脆写下来吧,”我想,于是就有了在你面前的这篇文章。这里不仅有属于我的“独家记忆”,也可能会有某些人、事、物能伴你一同穿越回旧时光。
从选择来到郑外开始,我就被郑外的一种神秘的氛围所围绕。它的名字叫:机遇(Possibility)。来到郑外的第一个月,听说竞赛班“大神”云集,我没多想就报名参加了数学和生物竞赛班的课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飞快地授课节奏,难懂的高阶理论,和连串的随堂测验。艰难地撑过一个学期的我,最后不得不承认实力不足悄然退场。然而,这次略显莽撞的尝试并没有让我失去拥抱机遇的信心,而是让我懂得了如何扬长避短,抓住适合自己的机会。在郑外的三年里,我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活动:语文作文竞赛,英语能力竞赛,数学培优班……在一次次迎接机遇的准备中,我领会了“胆大心细”的内涵。在母校提供的机遇中不断磨炼、进步的我,也在外语类保送生考试这次影响我生涯轨迹的重要机会中,顺利过关斩将,前往心仪的学府进修深造。如今的我,依然十分珍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机会。是郑外,让我学会了如何拥抱机遇,挑战自我。
高中三年在许多人的眼中是暗无天日的。一摞厚厚的试卷和密密麻麻的笔记,实在是令人不堪回首。坦白讲,在郑外的三年里,我也经历着和其他高中生别无二致的做题日常。但就在这枯燥而辛劳的日子里,总有些人和事帮我加满名为“乐观”(Positiveness)的能量。还记得高一入学时面临压力繁重的九门功课,骨子里的好胜心让我沉迷题海不能自拔,一旦成绩下滑便开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就在我的心理防线要被击垮的关头,我的同班同学、室友兄弟和任课老师们总是会用他们的豁达和细腻为我拨开心中的阴云。渐渐地,我开始褪去敏感脆弱和完美主义的硬壳,学着像朋友们一样,“不管怎样总要想开点,日子总要过下去的嘛”;学着听取老师的建议,“任何挫折都是一时的,要沉住气等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刻”。我开始在每日的看新闻时间和大家一起调侃趣闻,在寄宿的周末时光里跑到书店阅读杂志,在被窝里聆听安眠音乐,在校园的角落感受平凡而又美丽的风景。也许正是这份大家传递给我的乐观能量,让如今的我在梦回高中时,不曾想过逃离,醒来甚至有几分怀念。
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功与耐心和毅力往往密不可分。三年的备考过程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长跑,越临近宝剑出鞘的一日,越需要过硬的实力和平稳的心态。在郑外的三年,“坚持(Perseverance)”这个词从口号变成了一种习惯。从每天午饭时边听边译广播里的听力录音,到每周周末梳理重做各科错题,再到保送生备考期间啃完四六级考卷和雅思单词书……激烈的竞争让我明白“力争上游”绝非易事,而坚持不懈地积累又让我看到了“积跬步行千里”的希望。如今的我,每当做出重大决定前总会细心地规划行动,并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目标进发。每个焦头烂额的夜晚,每个打退堂鼓的时刻,在郑外的那段奋斗时光又浮现于脑海。彼时的积淀成就了今日的我,而未来的我一定会感谢如今坚持的自己。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以前的时光已经远去,唯有同窗好友间的友情如美酒般愈陈愈香。好友(Peers)是郑外带给我的一份格外珍贵的礼物。从高一到高三,从全科班到分科班,同学们既是并肩应考的战友,又是同栖一宇的邻里,还是毕业之后的故交。在汇聚栋梁之材的郑外,我结识了许多品学兼优的伙伴。即使是在毕业之后,许多同学好友间仍然保持着联系,在他乡遇到校友更是倍感亲切。如今的郑外校友遍布五湖四海,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利用知识充实自己,造福他人。每当我看到好友列表里就读著名学府的昔日好友们,自豪感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这些我的昔日同窗,或是前辈校友,让我坚定了“要成为更好的人”的志向。
“那年的相逢/那片梧桐
那时的懵懂/那难舍的红
念你的温柔/到时间尽头
愿来日回首/你我青春依旧
郑外的故事/永远都说不够”
不知怎的,我又按下了2017届毕业视频《郑外的故事》的播放键,熟悉的旋律从手机缓缓流出,在耳边环绕。关于三年的高中岁月,关于在郑外的生活碎片,永远也想不尽,说不完。“不如就写到这里吧,”我从屏幕前起身,透过图书馆的落地窗望向维港两岸璀璨的灯火和夜空中皎洁的月亮。数年之前,走在郑外校园里的我披在身上的,也是这片月光。
相伴三春秋,追忆至皓首;夜深梦回时,红墙笑颜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