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六月廿三 星期四
今天:
中西文化融合
人格智慧并重
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
新闻

郑外学子“整本书阅读”之《史记》

发布时间:2021-12-02 14:42:15 栏目:新闻 点击量:6401 【公开】

自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后,广大语文教师普遍有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识,郑州外国语学校2021届师生也在阅读课之时共读了整本《史记》。

从阅读效果看,学生不仅能够积累文言知识读懂文本内容、分析鉴赏人物培养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构思创作文本提升鉴赏能力、传承理解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尤其能够在阅读《史记》中传承并践行历史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尝试读懂“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三本大书。

现刊发郑外2021届邢政、张晨旸等六位同学的读书笔记和李燕芳老师的论文,了解这场阅读之旅中入文入心的故事。

阅读是起点,成文始入门,期待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整本书阅读”的行列,一起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启于知,致于行。

 

 

拿得起,放得下吗?

——读《李斯列传》有感

邢政.jpg 

邢政

郑外2021届学生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正如曾国藩所说“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祸败亦迥寻常。”在李斯奉为圭臬的老鼠哲学的影响下,他最终拿起了功名,却放不下欲望。

一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激起了他对“布衣驰骛之时”的渴望。方其稷下拜荀卿,争权吕不韦,伴君始皇帝,一篇《谏逐客书》名垂千古,完全配得上“千古一相”的英名。他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从厕鼠到仓鼠从上蔡小吏到秦国名相的转变。“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便是司马迁对他前半生的精炼概括。

当他长子回家设宴时,百官来贺车盈门,老师荀子的“物禁大盛”就蹦到他脑海里。于是他感慨道:“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可见他也是个文人。昔日百里奚获罪缪公,死;商鞅作法自毙,死;张仪仓皇逃魏,苟活;范雎逃得不快,死;吕不韦因始皇亲政,亦死。就算他不懂忧患意识,难道他看不见历史车轮的重复吗?

无论他是怎么想的,终究输给了自己对权威的贪婪,对退为厕鼠的恐惧。当初害死韩非就是因为他担心失去仓鼠的地位。于是在沙丘之变中,他被赵高看穿了,一句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相”击垮了他内心的防线。于是他真的成为了一只被赵高握在手心的小老鼠。他的文采用来阿谀二世,政治才能用来保全地位。鲍鹏山评价李斯“玩小了”,赵高“玩大了”,的确如此。一篇《李斯列传》后半部分干脆就是《赵高列传》。当初纵横捭阖的政治家被一个宦官玩弄于股掌之间,数百字洋洋洒洒的狱中上书,赵高只用了五个字驳回“囚安得上书”。最后的“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更是彻头彻尾的荒诞。身具五刑,被夷三族,何其卑微。

纵观李斯一世,无非亡于追名逐利有大才,固位极人臣有大欲,故以鼠而终。《菜根谭》中有言:“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李斯也确实咬了饵亡于危。举得起名利要求的是能力放得下贪欲,要求的是破执。这篇列传后半篇望来望去,字里行间都是一个“鼠”字可惜如此之才竟只求为一鼠只知食积粟居大庑贪婪无尽竟不知急流而退弃权求身,做一个大写的人。等他放得下看得透时,已经头在刽子手的刀下只留“东门犬”的哀叹而已。

人类从历史唯一学到的就是什么都没学到,这绝非一句笑谈。遍观古今,多少人才沦为了权力的牺牲品。一份执念害死了多少知进不知退的能人。如今舒适圈的麻醉、金钱的诱惑、娱乐新闻的泛滥,无一不在考验我们放得下的勇气与能力。司马迁结尾时“不然斯之功与周召列矣”,无限哀叹溢于言表。希望我们年老之时回顾一生,不必有“不然如何”的哀叹,更不必有“东门犬”的懊悔。

 

 

王侯将相

——《史记》有感

 张晨旸.jpg

张晨旸

郑外2021届学生

现就读于四川大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题记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而乱世之时,更是英雄辈出之时。楚汉之争,继五百多年春秋战国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久的乱世和以暴政统治的秦朝后,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英雄涌现的黄金时代。但英雄之名,仅是他们才能的证明,而他们的结局也因个人情况和这纷繁错杂的时代而异,但总的来看,无外乎四种:王、侯、将、相。

相者,忠也。为相者,少不了一个忠字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相权,永远是皇权最大的敌人,而两者之间的斗争也是跨越了千年之久。宰相一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天下第二的地位就注定了其与第一之间的矛盾。为王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这至尊的权力与地位,他是要尽可能杜绝任何可以威胁自己的可能,而宰相一职自然首当其的被考虑。没有任何人喜欢自己身边总有一颗炸弹,所以王对相的任命,最先考虑的便是忠诚。而这个时代,萧何,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从刘邦发兵之初便陪在身边,再到助其打江山,萧何的忠心未改变,他也因此成为汉朝首“相”。以“忠”鉴天地者,可为相矣,后可享荣华富贵一生。

将者,勇也。为将者,必勇也。将之一职,有身先士卒的使命,作为军队的航标,一名将领会影响甚至决定一支军队的强大与否。高祖手下的汉初三将:韩信、彭越、黥布项羽手下的五大名将:钟离昧、季布、龙且、黥布、虞子期,有万夫不当之勇。而西楚霸王项羽,更是那个时代的战神,从他戎马一生无数次以“奇迹”冠名的以少胜多的伟绩中,不难看出当年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而在铁血沙场上,再没有什么比“生死一线间,以鲜血洗礼;浴血重生之际,为胜利欢呼”更能直击男儿的雄心。而作为引领他们走向胜利的将领,他们自会报以最崇高的敬意。所以,一名好的将领,必会拥有一支强大而又听话的军队这种军队,必是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而掌握这种军队的将领,就有了可以直接威胁到朝廷的力量,成为王之所忧。所以“功高盖主”这一隐晦的罪名,几乎是被压在了所有“将”的身上,毕竟,一场战争的胜利,是要归功于是谁指挥了这场战斗,而非是谁英明地选出了一位良将。所以,大多数的“将”都落不得一个好的结局。汉初三将,一个比一个死的可惜,而那个善于创造“奇迹”的男人,也不可能把“奇迹”当作家常便饭,不然又何以谓之“奇迹”?以“勇”冠天地者,可为将矣,然难落个安稳的结局。

侯者,本心也。封侯者,曾立汗马功劳,正如留侯张良,被封为汉初三杰之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高祖这番评价,足可见其功劳之大。作为那个时代最为出的谋士,子房之功,可以换取的绝不仅仅是这一个名号。同为三杰的萧何,官居宰相,而子房却只是个异姓诸侯,为什么?因为子房顺应本心,在平定天下后,功成身退,开始云游四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未贪恋世俗繁华,未贪享荣华富贵,他的心在四方,而他所做的不过是顺从本心罢了。共谋天下,因为他心在天下;云游四海,因为他心在四海。他或许是真的做到了“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所以,他留下了一世名。以“本心”顺天地者,可为侯矣,后得肆意潇洒一生。

王者,天下也。成王者,心中装着天下,或者说,他的心是天下。这个黄金时代的王,只有刘邦一人。他有一颗装着天下的心,所以他才能把天下收入心中。他心怀天下,所以他可以委曲求全,鸿门败逃;他心怀天下,所以他可以忍辱负重,抛弃子女;他心怀天下,所以他可以阴险狡诈,可以臭不要脸,可以不择手段,因为他的心中,什么道德、法律都是被“天下”所掩盖着的,所以他不讲究名声,不讲究信誉,只为了这天下,他孤注一掷,心无旁骛,偏执的追求,病态的执著,使得一切的一切,让着天下,为他加冕。“不疯魔,不成活”高祖的奋斗史,何尝不是这句话的诠释?以“天下”怀天地者,必为王矣,后可与世界之巅,俯瞰众生。

王侯将相不是上天注定,唯有拔剑而起方至登峰造境。

中华五千年文明告诉我们:心之所向,剑之所指,身之所至。

 

 

我从遥远的地方来

——读《大宛列传》有感

郝莱腾.jpg 

郝莱腾

郑外2021届学生

现就读于同济大学

 

我从遥远的地方来,

遥远的地方有幽岫流云,

有古老的林海与宁静的空山。

你也许记不得那些盛景,

但它们常在你的梦萦。

 

我到遥远的地方去,

遥远的地方有瀚海阑干,

有清脆的驼铃与异国的人群。

你也许不曾手执金黄的文牒,

但异色的纹样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

 

我可以是山崖间的鹿,

也可以是刀锋上的血。

我曾经吹过深谷的风,

也几度饮过京华的酒,

风伴着酒香刻进不朽的汗简。

 

我愿做凿空的天马,

也愿做征边的战车。

那些莽原上吹息的生灵,

那些宴席上飘香的珍馐,

它们的名字我一直记得。

 

我有狠毒血腥的义气,

我有万国来朝的慷慨。

我用快刀斩断乱麻,

也用隆恩系上纽带。

我是对这世间缘劫的礼赞!

 

有一天你会为我心潮澎湃,

对我感激满怀。

但恕我无法理睬——

我属于无限延伸的世界,

从遥远的地方来。

 

 

“远视眼”与“近视眼”

——读《货殖列传》有感

 毛英笛.jpg

毛英笛

郑外2021届学生

现就读于武汉大学

 

远视,方能缥缈辉煌;近视,只能辉煌缥缈。

远以商见机

商祖白圭曾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寥寥八字,可堪完美地诠释了行商之道,即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将手中的货物折合为最大利益。与商圣范蠡的“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不谋而合。也正是因二人的眼光长远,不被眼前的利益所惑,懂得取舍,审时度势,才铸就了自己的辉煌传奇。

相比之下,那些见风使舵而又存侥幸心理的人,难免会被市场耍的团团转,最终人财两空。这又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动乱年代,一户靠浣纱为生的人家,以百金将防冻伤的药方拱手让人,而那名商人则借机将之献于帝王,极大地助力了帝王对外的侵略战争,所得也自然不仅仅是百金。想来那户人家也并未吃亏,一个药方便可换来后代数年的安逸。可这富贵也只是短暂的,倘若不知远视,区区百金也总有一天会耗尽,只得重操旧业。到那时,没了药方,只怕会更加幸苦。

 

目远,不意财来;目短,只恐财尽。

远以不慕财

《货殖列传》中有言:“贤人深居于廊庙,议论朝廷,守信死节……归于富厚也。”此言差矣。人生所得之,如在浩浩江海中囿得的一个沙堤,暂时住了部分流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转瞬数年,沙堤便会崩塌,流水便又奔腾前进。我们所拥有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寄存。

正如“布鞋老总”宗庆后,虽身家万贯,从不开豪车穿名牌炫富,唯有一身布衣,一双布鞋,随他驰骋“江湖”。生命的整个长度是时间的一个断点,人在其中如蜉蝣。经年之后,还是一脚踏入名禄之中,万劫难回身。不是人的贪心大,而是人的眼光不够长。

 

大,方能容纳;小,只能容忍。

远以心无澜

陶公跳脱官场而去,飞身归于山林。不仅是因其“质性自然”,更是因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看破了人生,看向了自然。于是他便能抱定平常心,不计得失,不沽名誉。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间。莎翁有言: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物,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

隐士幽居山林,不为世俗所扰;志士指点江山,不惧他人诽谤。相较于世人的小心翼翼,委曲求全。他们更洒脱,更豪爽。无惧于天,无惧于地,无惧于人,守好自己的本心。毕竟,誉满天下,必谤满天下。

 

或许,我们因背景或出身,限制了自己的眼界。但生在鸡窝里,鸣声敢震天地;长于山谷间,藤蔓可攀高岩。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永远拥有冷静理性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格局终会扩于后天的眼界。

 

 

亦儒亦法

——读《儒林列传》《酷吏列传》有感

 刘瑞程.jpg

刘瑞程

郑外2021届学生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自春秋以来,儒家与法家,以仁爱立身的大儒与以严酷著称的官吏似乎往往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时至今日,只能运用儒、法一家学说断难在复杂的社会与多变的世界中游刃有余,不论个人还是国家,均应做到亦儒亦法。

作为个人,为人处世方面应当亦儒亦法。若是一味地讲礼节,只按儒家的教义去修身,充实自我,换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刻板、腐朽的书呆子,更有可能像主父偃,董仲舒等太讲求礼节而为自己的软弱所累。可若是太过严苛,处处铁面无私呢?这样的人便像一座巨大的冰山,纵然短时间内自保无虞,可人人畏惧他的冰冷而不愿与之亲近,甚至有的人憎恶他的冷酷与无情。张汤便如冰山,虽然自身洁白,清廉无比,可他的严酷同样招来了愤怒之火,复仇之火,终落得凄惨下场。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在合适的时机,要敢于做出公正无私的判断,而在平时,则学儒学以礼待人接物,而不过分苛求别人。

作为国家,治理与外交也应亦儒亦法。7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是如何登上一座又一座险峰?又是如何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或许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又或许是如于敏、黄旭华这些英雄的奉献。可不论如何,定是离不开国家亦儒亦法的治理。对国家英雄,领导人亲自接见,以礼相待;对腐败分子,则是重拳出击,绝不犹豫。对外,新中国自创立之日起,我国便愿意同一切友好国家平等相待,以礼相待。每逢外宾来访,隆重庄严的欢迎仪式无不透着礼仪之邦的气息。可一旦有外部势力想要干预中国内政,对中国指手画脚,中国政府、中华民族也绝不软弱,迎接他们的只能是十四亿中华儿女的齐声谴责。

学儒,提升自我,常怀仁爱。学法,约束自我,常守公平。亦儒亦法,方得大道。

 

 

语言

——《滑稽列传》有感

 白沁雪.jpg

白沁雪

郑外2021届学生

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

 

梁实秋曾说“一个人在谈话中可以采的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独白,一是静听,一是互话”。我认为《滑稽列传》中的三位皆采用的是“互话”。

因为语言的魅力在于交流之间。交流不是演说,不可能一人喋不休,更不可能保持沉默任时间流逝。而与君主们的互话更像是温水煮青蛙,觥筹交错间那个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便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伶牙俐齿而不是强嘴利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都表示由你决定“听你的”就比“随便”更加舒心,而在纠结“白马非马,病人非人”的公孙龙就让人难以与之交谈。互话不采用哪两个极端,它是以退为进沉默是为了短暂的让步开口为了长久的制胜。克林顿上学时,他的老师这样评价他:“他可以是州长,也可以是流氓,关键看他能否学会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才能坐上美国总统的宝座。

当然语言也不是万能的,太过的圆滑总会弄巧成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篇与国王的谈话。国王抱怨道“宁愿居住在隐居者与羊群中间,也不愿待在那些镀了金的虚伪的被过度美化的平民中间,尽他们自标为上社会。我们逃离了这群贱民,逃离了这群呼喊不休舞文弄墨的苍蝇。”你看,再巧妙的语言也不能永久的哄骗住君王,语言只是润滑剂,却不是提供动力的汽油,再能言善辩的人到渴求真的君主面前,也只不过是“舞文弄墨”的苍蝇而

 

 

叩开古文之门 尽览多彩人文

——“整本书阅读”之《史记》与学科育人的对接

 李燕芳.jpg

李燕芳

郑外语文教师

 

文言文作为我国语言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应试压力之下的古文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学生文言文阅读读不懂、没兴趣、误评价和太功利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纪传体经典书籍《史记》展开阅读,试图从文言知识、文学形象、文本创作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入手,积累文言知识读懂文本内容,分析鉴赏人物培养阅读兴趣,构思创作文本提升鉴赏能力,传承理解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有效对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分层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中落实具有中国传统、中国特色的母语教育,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具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发展的软实力。

由于人类发展的相互依靠,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语文教育的改革来增强国家文化发展软实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播出,更让大家意识到,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也是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堪称文言文阅读文本之典范。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阅读,不仅能让学生通过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点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感受历史文化人物的心灵、智慧、品格、抱负和修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能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逐步掌握变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更能让学生通过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因此,《史记》阅读对我们来说,可谓是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值得我们在语文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和研究,对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语文学科育人的价值,进而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教育背景和教学理念,教师先指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体例,在阅读中把本纪和列传作为主体,再围绕所选具体篇目进行分层阅读,把《项羽本纪》《屈原贾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列传》等作为精讲精读篇目,把《高祖本纪》《留侯世家》《伯夷列传》《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平原君列传》《孟尝君列传》等作为熟读串讲篇目,把《吕后本纪》《淮阴侯列传》《货殖列传》《春申君列传》等作为泛读自学篇目,同时选取刘知几、洪迈、茅坤、金圣叹、顾炎武、赵翼、章学诚、顾颉刚、钱钟书等学者的评论,以及当代学者对相关篇目、人物、历史事件的鉴赏或评论文章,建立“《史记》专题阅读与研讨”资源库,让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资料,撰写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论文章,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反思自身的行为,将所学人物品格和精神吸收转化为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同时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形成自信的文化心态,在全球文化碰撞、对话的今天,肩负起文化理解、传承、发展和创造的使命。

 

积累文言知识读懂文本内容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其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对精讲篇目进行充分阅读,并在早读大声朗读,要求声音洪亮、读音标准、语言流畅、感情充沛,继而再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发现并梳理与文言文阅读有关的语言现象,比如实词、虚词、句式等,还可要求学生翻译重点篇目的段落或句子……这样多方面的要求,学生就会在阅读体验中提升准确断句、辨析文化常识和正确翻译等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做2019年新课标三套卷的文言文阅读时,会有特别深切的体会,因为这三篇文言文分别选自《屈原贾生列传》《商君列传》和《孙子吴起列传》,学生既可根据大声朗读《史记》篇目培养的语感帮助准确断句,又可根据《仲尼弟子列传》和《儒林列传》中积累的知识点对文化常识进行准确辨析,还可联系《项羽本纪》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的意思是“多次,屡次,再三”对题目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正确翻译……这其实就是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具体落实和表现,学生在《史记》重点篇目的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逐步掌握了文言文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了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语言体系,进而能在考试和生活中进行正确的迁移和运用,有效对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分析鉴赏人物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其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先进行示范阅读,精讲《项羽本纪》,带领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将文章划分为若干叙事单元,如少时求学、始皇巡游、杀卿子冠军、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定都彭城、千里奔袭、广武挑战、鸿沟协定、垓下之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之后再让学生分组鉴赏不同的叙事单元,归纳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比较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为了提升学生的多方面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可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分析鉴赏人物,比如设置以下情境:《百家讲坛》邀请你主讲“史记人物形象”专题,请根据所读篇目,从中选择至少两个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来呈现你所认识的“史记人物形象”,帮助观众读懂《史记》。围绕这样的情境要求,学生既能用形象思维对人物进行评价:认为项羽一生像雨,变化无常,难以捉摸时而像细雨有儿女情,时而像暴雨有风云气;项羽比作一柄绝世的刀,“刀柄黑铁泣寒,透着黯黯的神光。刀背并不太宽,只有十指之矩,刀尖锐利,直直指向九天摇光。这把刀,人人见而心生崇敬,拜之,跪之。”还能用辩证思维对人物进行共性的分类、个性的对比: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同是知恩图报,豫让、贯高先是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去,关键时刻又死得极强壮烈;而侯赢、田光等义士,却是痛快地以自杀相谢。像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鉴赏人物、借助多种思维方式运用语言自由表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全面提升了多方面的思维品质,有效对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构思创作文本提升鉴赏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三个方面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其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一点核心素养的体现紧承第二个方面而来,教师可带领学生串讲《高祖本纪》和《留侯世家》,重点研究广为人知的叙事单元,如斩蛇起义、约法三章、分我一杯羹、黄石授书、运筹帷幄等,赏析文中人物刻画的精彩语段落,总结《史记》通过“互见法”取舍材料的效果,逐步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进而再参考苏洵《项籍论》、苏轼《留侯论》等文献,探讨楚汉相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对相关人物形象做出正确的评价,并通过具体的文本创作将体现正确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的评价呈现出来。当然,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时,也不必局限于老师带领串讲的篇目,其在自主充分的审美体验后,也可以用真情实感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活动创造性的表现方法。这一点需要老师先予以充分的指导,让学生认同真情实感不仅是评价文章的标准,也是最基本的创作规律,如果不是真正被自己所写的内容打动,就不可能真正打动同学和老师,最终只能生产出干瘪、枯燥的文字垃圾。所以学生要深谙构思创造文本不应该为了完成任务,要调动情感,唤起自主写作的强烈欲望。决定写什么,首先需要深度阅读,找到情感认同,然后再运用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样的创作才能真正让人心潮起伏。比如:学生有感于阅读《游侠列传》的创作,既由己观史,又由侠观己,在鉴赏中思悟,在思悟后表达,尤其是能联系当下社会现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真正体现出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有感于阅读《酷吏列传》的创作,在反复阅读中从不同层面品读张汤其人其事,不仅有自己个性的情感抒发,而且有不失公允的理性评价,充分体现出读史之方法;有感于阅读《大宛列传》的创作,把自我和张骞联系起来,把古代和当下进行对照,既有遥远的绝响,又有未来的呼唤,尤其是其用现代诗的表现方式,可谓是掌握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

 

传承理解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四个方面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其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一点在《史记》阅读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学生既可以在阅读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文学形象中拓展文化视野,了解政治家如秦皇汉武、军事家如吴起孙膑、经济家如子贡范蠡、哲学家如老子庄子、文学家如屈原贾生等不同社会领域的风采各异的历史人物,体会贵族、官僚、策士、隐士、商人、医士、刺客、游侠、占卜、伶优等不同阶层的生动鲜活的历史生活,又可以在阅读中增强文化自觉,学习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如项羽的英雄气概、张良的超人智慧、李广的勇气与机智等,进而将其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与特点,使我们了解其兴盛、中衰和复兴的奥秘,让我们知晓中华民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和再生力,让我们充满自信,对中华文化怀有浓重的深情与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

不难发现,通过对《史记》阅读活动的具体开展,教师可以在文言文阅读板块从四个方面对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理念,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多个层面的提升和成长,教师和学生围绕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方式进行聚合,立足语文学科的育人行为,对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语言能力及品质,使学生能在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有全面的收获。

从文言文阅读之《史记》与学科育人的对接来看,文化经典即立德典范,文学即人学。通过《史记》阅读的实践与研究,不仅可以夯实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习得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历史文化人物的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正常的教学课程安排之下,有效管理自己自主把控的学习和生活,从先贤哲人的经历和精神层面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史记》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不同背景、不同社会、不同场合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鉴赏和评价,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促使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对接来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建立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教学的联系,充分挖掘语文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语文应立足自己的全社会标准语,通过基础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语言素养,提高汉语对外交流的信度和效度,增强国家软实力。基于此,《史记》阅读活动就是在语文教育方面做出的有益的尝试,既能引领学生叩开古文之门,尽览多彩人文,又能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对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理念的实践

 

审稿:刘钊钊

排版:孙丹丹

 

 
Copyright© 1983-2025 by www.zzfl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 0371-67987877(校办)0371-67984259(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