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郑外将迎来四十华诞。作为“向郑外四十华诞献礼”的活动之一,郑外传媒中心将陆续邀请与郑外同起步、共青春的老教师“口述郑外”,讲述他们与郑外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简单朴素,都在用自己对教育的忠诚与坚守,点缀我们梦想中的哈佛红,着色郑外学子的锦绣前程。他们陪伴郑外学子走过青春年少,走过风花雪月,走向更好的明天……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最美的旋律,回首曾经的寒来暑往,促进更多的郑外人执着向前!
今天推出“口述郑外”第3期:周和平老师的郑外故事。
周和平,郑州外国语学校原高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郑州市首届名师,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教育标兵,郑州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共获全国、省市以上论文、优质课等各类业务性奖励近50余项(次)。所指导的学生多人次在全国性作文竞赛中获奖。先后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大河报》等各类报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50余篇,多篇获省级及全国性奖励。参编《高中语文重难点手册》等教学用书多部,主编的晨溪文学社作品集萃《追梦的日子》(大象出版社)获全国文学社团作品展一等奖。著有散文随感集《夫子手记》(郑州大学出版社)。
1997年秋季,第一次步入这所开设有英语、日语、俄语等多语种的小有名气的完全中学,我被她小家碧玉般的美丽深深震撼。
她娇小得仅有36亩校园面积,但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洋味儿十足的外教楼,在小桥流水、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尤显气质非凡。
静静的校园里,除了清晰的讲课声,朗朗的读书声,运动场上的口号声,便只剩下书写、阅读和思考的静谧。
这不就是我一直寻找的环境优雅、书香味儿浓郁的适合读书教书的校园么?
于是,我便停下寻觅的脚步,坚定地追随她,由陇海西路到枫杨街,一追随便是20余年。
她的成长成熟是迷人的,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从外表到精神,从校园规模到教育成就。
2002年高考,郑州外国学校囊括全市理科前三名。
2020年高考,郑州外国学校有73名优秀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各项高考指标继续名列全省前茅。
面对她的光彩照人,有朋友问我:郑外凭什么能取得如此的骄人成绩?郑外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单一外语特色到文理兼长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的回答简单而明确:郑外是一片沃土。
立足这片沃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你没有理由不努力成长!
我个人的经历或许能说明点什么,值此校庆在即之际,不妨与大家分享。
一个好校长,一群好教师,便是一所好学校
1997年8月,通过人才引进渠道,我正式入职外国语学校,有了落地生根的归属感。
免面试、免试讲、免试用期,入校即分一套稀缺住房,夫妇同时入郑州事业编制……在住房紧张、人事调动近于冻结等难上加难的背景下,时任校长田星灿打破常规,通过各种关系开通绿色通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仍亲力亲为,甚至直接做原用人单位的放行工作。
除我之外,夏文来、盛平喜等多位教师,都是郑外“引进人才”这一政策红利的受益者。
1998年高考后,当我从班主任杨玉梅老师手里拿到助推其班级39名学生上重点线的上好语文成绩时,我才放下忐忑问田校长:你破格招我入校,就不怕误用了“三免政策”,所选非才吗?
田校长的回答让我感动不已:“不担心是假。但既然认准了,就应有足够的信任。我看过你发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的文章,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你是郑州市首届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曾获得过河南省首届教改综合评比二等奖,所教学生中出过高考总分和语文单科省级状元,若再用繁琐的考核考评方式要求你,你会安心来外国语学校任教吗?我一直不听你的课,也是不想干扰你,让你放开手脚按自己的教学模式去全心思搞好教学。”
正是田校长的充分信任,让我有了难得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自信,教学中保持了重在营造自主互动式学习氛围等个性化教学风格,赢得学生认可。
实际上,我所共事过的田星灿、袁拓实、毛杰、王中立、王丽娟五位校长,虽然管理风格各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爱才惜才,不遗余力引进人才,注重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以优质师资,吸引优秀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不拘一格引进优秀教师,使郑外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鼎盛时期,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占比67%,堪称高手云集。
仅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河南省“百千万工程”首批4名“专家”,郑外有2人(卢臻、呼晓露);省级学科带头人郑外3人(杨建新、周和平、廖伟);省级骨干教师郑外4人(苏小娥、韩伟、叶连仲、陈敦贤)。轰轰烈烈的郑州首届名师评选(笔试加抽题答辩加抽题说课加业绩考察),7名首届语文名师中,郑外3人(卢臻、梁焕敏、周和平),此后又有董琦、陈敦贤两位首届语文名师加盟。其它学科的人才引进,均以省市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为基本条件,同样为郑外的学科发展增强了活力,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郑外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招聘教师的主考官是教师和学生。应聘者过了面试关后,必过说课关(学科教师不记名打分投票)、试讲关(学生不记名打分)。“三关”过后,才由校长和教研组长根据师生打分情况确定是否录用。此后还有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试用期,学生的评教打分也是决定教师去留的关键。
是不是有些严苛?正如毛杰校长所言:这样严苛的教师选拔,正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郑外有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一定要有同样优秀的教师队伍!
文化化人、精神立人,是郑外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
1983年建校的郑外,由布厂街搬迁至陇海西路,静静地呆在郑州西郊一角,身份低微寒碜。“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率”的办学理念,侧面反映了她的办学艰难与历史地位。
“从乱石缝中也要拱出一条生路来!”传说中的首任校长祁耀杰,硬是凭着这股韧劲,带领师生披荆斩棘,绝处逢生。
1994年高考,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郑外,一下子出了文科和外语两个省状元(魏淑清、田琳),崭露头角,令人惊艳。
在“外国语现象”引发各方关注的同时,郑外更多的是总结和反思:
郑外的外语特色毋庸置疑——时任教学副校长田星灿本身就是英语特级教师,他重视英语角、外语艺术节、引进外教、AB小班上课,都是在营造英日俄三语教学氛围,成绩可期,顺理成章。
那么史地政呢?语文呢?它们该有怎样的学科发展?
1997至2001年,夯实文科基础,强力推进外语特色教学的同时,强化语文历史地理的学科教学,进而确立文科优势地位,是郑外突围的第一步。
2002至2009年,随着学校搬迁及理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推进,郑外理科短板逐渐补齐,“文理兼长”已得到高考和学科竞赛的强力证明。郑外已跨越了教学成绩立校的第二步。
但数字成绩不是一所好学校的立校之本。一所充满活力的好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高地,有源源不断的滋养师生灵魂的文化活水。
学校开始把文化化人、精神立人,作为立校之本,不惜人力财力,大张旗鼓地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中。
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的校名,刻印在郑外大门口,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
图书馆、阅览室的数万册图书及数百种报刊全天候向学生开放;
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工作室成为答疑解惑的温馨磁场;
墙报剪报手抄报,走廊画报是教室内外的道道风景;
校刊社刊及教室图书角里的各类著名期刊,是学生课余饭后的营养佐餐;
每周的国旗下的演讲,是师生最期待的精神加油站;
“郑外百家讲坛”,从高三学生邱滢萱(主讲“红楼梦人物品鉴”,毕业后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录取),到北大中文教授曹文轩等诸多著名教授及科学院院士,都曾是郑外百家讲坛影响深远的主讲者;
晨溪文学社、心晴社、交响乐团、模拟联合国、中学生领导力等三十余个学生社团,成为郑外学生互动交流、砥砺切磋的重要平台……
不得不提的是,郑外校园文化建设,该是从“晨溪文学社”和社刊《晨溪》开始的。在郑外三十多个“叫得响”的社团中,“晨溪文学社”是报春的第一支红梅。
2000年,时任教学副校长王耀生首先倡导并支持语文组创办“晨溪文学社”及社刊《晨溪》。
袁拓实校长不仅特批刊印经费,还亲自题写刊名及题辞:“是轻风,请掠过这道小溪;是朝露,请融入这道小溪;是青草,请依偎这道小溪。”增大了《晨溪》的影响力。
语文组全体教师为《晨溪》组稿荐稿,不遗余力。周和平、徐瑞芳、杨莹等,甘愿牺牲节假日组织学生编校文稿,甚至有时自掏腰包跑出版审批,跑排版刊印。
众多语文教师在备受学生关注的“教师手记”栏目留下文字印迹,对学生习作产生一定影响。
依托《晨溪》,语文组主办了5届“校园诗人”评选及4届“限时限主题创新作文大赛”,为营造诗意校园增光添彩。
“全国优秀文学社刊一等奖”,每期一万余册的社刊发行量,足以证明《晨溪》是播种在文化校园最饱满的种子。
文化化人、精神立人,不仅强化了郑外的文科优势,也使郑外找到了理科突围的突破口,“思悟课堂”“自主互动课堂”“精练课堂”“竞赛课堂”“大语文课堂”“小班英语对话课堂”“户外实践课堂”成为郑外的教学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不提到毛杰等历任校长所倡导的“书香校园”“诗意校园”。
2014年秋季,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会在郑州外国语学校召开,清华大学附中、福州一中等40余所全国重点中学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央视著名主持人虹云、海霞做了诗歌讲座及《春江花月夜》朗诵表演。
在诗歌教学研讨会上,我代表学校所做的《郑外营造诗歌教学氛围的几点做法》的大会发言,赢得各校同仁的掌声赞许及王中立校长的含笑首肯。
会后,清华附中领队教师主动找我交流诗歌教学心得。他十分推崇我校坚持“校园诗人”评选及借文学社社刊《晨溪》“诗歌长廊”发表学生诗歌作品的做法,他说,用诗歌点亮语文,又用语文激活校园文化,别的学校难以做到的事,郑外做到了。
是啊,营造书香校园、诗意校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沃土上落地生根,成长为文理兼长、兼具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全面发展且精神独立的一代新人,正成为郑外新的执着追求的教育目标。
接力赛跑的路上,一代代郑外校长、老师和学生,方向明确,目光坚定,脚步铿锵而沉稳,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康庄大道。
语文组,郑外校园最富有诗意的响亮名字
1998年秋季某日,我把四节作文课改上成阅读课,上罢两节课后一身轻松,把下午的两节课忘了。
午休酣睡中,教务处打来电话,说袁拓实校长正在教室等着听我的课呢!
袁校长刚到任不久,可是远近闻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呀!专家校长听课,竟然“巧”遇教师“翘课”!
我惊出一身冷汗,从家属院跑到校园,又从办公室掂上课本咚咚咚小跑到三楼教室,足足迟到了15分钟!
面对第一次来听课的新任校长,我语无伦次,无地自容。讲课的内容已记不清楚了,但袁校长面带微笑认真做听课笔记的儒雅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后交流,我一再表达误课的歉意,袁校长不仅没有任何批评,反而微笑着一再强调:“据我了解,你平时的教学业绩和工作态度都很好,哪可能故意迟到或不上课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此后,袁校长不仅再没有提到过我上课迟到的事,还出人意料地宣布我这个“翘课”教师,新任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语文组原本初高中一体,德高望重的王明远老师,留任初中语文教研组长期间,仍给了我不少鼓励和帮助。
1998至2008十年间,我推辞了不少上升或超脱机会,把“教研组长”作为我事业的最高峰值,踏踏实实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在语文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高考语文成绩由市排名第九(1997年)到第六第四第二的不断提升,直至2002年后多项指标稳居郑州市排名第一,校内学科排名也稳居前列。
2006年,全市毕业班高考经验交流大会在我校召开,徐瑞芳老师在会上做了颇受好评的“语段压缩”备考公开课,我代表语文组做了《注重高三语文教学的科学性》的经验交流大会发言。
同年秋季,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河南省2007年高考作文备考研讨会”上,我代表郑外语文组做了《高考作文备考应关注的几个“点”》的大会主题发言。
2008年,虑及新老传承,我多次请辞后,卢臻、呼晓露、梁焕敏、李昕先后继任语文教研组长,语文组始终保持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教研传统。
20年过去了,退休后一遇到过去的老同事,往往会提到当年的语文组,提到语文组亮剑宜昌,出游长江三峡的情景。
2004年初秋,三峡两岸青山对出,江风习习。
大型游船甲板餐厅上,歌舞声,说笑声,觥筹交错声,击节吟诵诗歌声,连同喝不醉的啤酒芳香,把郑外语文组20余人出行长江三峡及白帝城的喜悦推向了高潮。时晴时阴的纷飞丝雨,氤氲着浓郁的诗意。
紧接着的宜昌全国优质课赛场,卢臻老师的赛课赢得满堂喝彩,获得全国一等奖,李昕、廖伟等老师的全程辅助功不可没。
随行的郭强书记言辞恳切地对我说:以前,只知道语文组才子才女多、教研气氛浓,没想到真实的语文组这么团结,这么富有青春活力!
是的,包括每年的教师元旦晚会,只要语文组一出手,必会赢得最热烈的掌声,必拿一等奖!
何止这些。
那么多报刊杂志上发表的锦绣文章,那么多全国及省市作文竞赛一等奖,那么多校园文化建设的桩桩件件,若没有语文组的参与,会是什么样子?
诗意郑外,若没有诗意语文,是不可想象的。
毋庸讳言,不能免俗,所有语文诗意都要落实到高考成绩上。
2002至2010年,郑外的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和校内学科排名都稳居前列,
2010年后,随着学校强化理科和文理综合教学,理科优势凸显,高考语文成绩虽在全市排名中依然亮眼,校内排名,则相对下降。
2014年前后,王中立校长及时召开由袁拓实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及原任和现任语文教研组长参加的语文教学“会诊”会议。
发言时,我动情地说,在强化外语,强化数理化,强化文综理综的大背景下,郑外语文组的突出地位似乎减轻减弱了,但她在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在省市兄弟学校中的引领意义,仍然不可替代。从学校发展大局看,此伏彼起,或许会引得优势更优、强者更强,未尝不是好事。
有关这一点,相信语文教师出身的现任校长王丽娟及现任党委书记毛德宇,会有更多的体会。
语文,始终都在校园最亮眼的那个地方。无论怎样,在郑外这片沃土,她仍在以一身诗意和优雅从容的姿态,和学生一起成长。
做一颗种子,落地生根;祝福郑外,福泽千年
2015年春季开学典礼上,我以教师代表的身份面对三个校区师生做了《青春的境界》的大会发言。热情饱满,乐观向上,前程似锦……正青春,也正是我对郑外的直观感受。
信任,尊重,包容,温暖,提供每一位热爱她的教师或学子发展个性、施展才华的平台。
或许,还有很多很多,关于她文理兼长的气质,关于她拒绝平庸拼搏向上的个性,关于她兼具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传奇故事,关于她身上数不胜数的各类荣誉和奖牌……
你我眼里的郑外不计毁誉,始终微笑着,迎接你向她走来。
郑外博大温暖的情怀,犹如一片沃土,适宜所有期待发芽、成长的种子,一旦这颗种子与沃土交际,便有了成材的机遇。
我幸运能成为这片沃土的一颗种子,在我刚过四十岁的盛年,便与她交际,一晃20余年。
真的很感念她施予的恩泽,在我生命的时光里,有幸感受过她阳光普照的温暖。
四十岁,青春博发的美丽季节。
四十岁,正当流光溢彩的盛年。
祝福郑外,青春不老!
祝福郑外,福泽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