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教授登上“在郑外听讲座”讲坛,为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学子带来一场以“碳经济:科学原理、典型事实与政策”为主题的讲座。
郑新业教授在低碳经济领域深耕已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负责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郑新业教授积极为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服务,数次参加“高访”并主持重要研讨会,积极参与中外学术交流。
讲座之始,郑教授站在国家战略、全球视野的高度,在2023年远景目标下理解国家制定的双碳目标和双碳战略,高屋建瓴地指出碳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题中之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郑教授认为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中国能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是要不停电、不缺油、不停气;二是价格比较低,能够支撑经济发展;三是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这些能源方面的要求构成了“能源不可能三角”,“既要、又要、还要”的难题长期困扰着中国能源的发展之路。郑教授认为经过努力,这个“不可能三角”正在不断减小,甚至可以突破,但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着,郑新业教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碳经济背后的四个科学原理。原理一: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因果关系。原理二:碳排放时空无关性,任何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影响都是全球性的。原理三:减碳具有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且很难匹配。原理四:降碳以减少污染,这也是国内碳政策主要红利所在。
随后,郑教授由理论回归现实,列举十二个典型事实:碳排放与发展阶段高度相关;从供给侧来看,以煤炭为主,新能源装机和供给能力不匹配;部分国家和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趋势;我国是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净出口国;制造业是碳排放大户也是经济主力军,减碳与经济竞争力之间存在矛盾;高耗能制造行业的能效持续提升;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碳排放差异巨大;化石能源是关键,也是矛盾关键;中国碳排放与能源消费总体呈现弱脱钩趋势,碳能分离成为新趋势。这些现实暴露出碳排放不平等的特点和减排问题的严峻性,也让我们认识到推进“双碳”政策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困境。如何实现减排与经济发展兼顾,值得每一位同学深思。
最后,郑教授针对现实,提出应对碳经济“不可能三角”的政策。关键是高效率地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上,秉持发展优先原则、系统统筹原则、有效激励原则、国际协调原则,积极倡议国际组织实施项目碳中和策略,兼顾发展和减排的平衡。通过五项举措以平衡减碳降污与经济发展,一是预期管理,二是代际减排成本均等化,三是差异化推进目标,四是各项政策协调同统筹,五是实施绿色金融。此外还应加强全球协同,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多边机构项目碳中和,全球碳税协同,加强国际碳合作。展望未来,郑教授表示希望同学们将来也能在低碳领域里发挥自己的才干,为世界范围内的低碳问题作出贡献,立足当下,赢在未来。
郑新业教授的讲座以详细的数据图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视野,让双碳理念成为每位同学的共识。“双碳”经济不仅牵动着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也关联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相信未来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参与低碳生活,为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字:朱宇佳
图片: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