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 十月初一 星期五
今天:
中西文化融合
人格智慧并重
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
新闻

郑外教育学术季专题 | 生物学科:新高考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三新”课堂样态

发布时间:2024-05-14 15:55:41 栏目:新闻 点击量:72588 【公开】

生物组60x90.jpg

课大于天,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郑外始终保持办学的自信与静心,始终坚持多措并举,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郑外一直并将继续努力,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到教师身上,直抵至学生内心。

近期,将陆续推出“郑外教育学术季专题”。今天推出第六期:《生物学科:新高考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三新”课堂样态》。

 

“三新”即: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

新高考为导向,考察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考察要求基础扎实,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新课标为核心,其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

新教材为工具,新修订的生物必修教材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与阐述上充分落实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其次优化了探究、实践活动的设计,在内容的编写上也进一步体现了时代性。

“三新”理念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三新”的课堂新样态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能立足于所学的知识内容,展开多元化的创新创造以及实践探索,保证课堂教学环节有探究有趣味。

因此,若要落实“三新”则应做到:其教学设计上高度关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围绕大概念组织重要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加强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注重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拓宽学生视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助力高效教学。

 

“三新”课堂“新授课”样态

——基于情境的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金星 马心雨

 

围绕核心素养任务的针对性落实和有效完成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生物教学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为生物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教师在制定每个单元、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计划时,都应全面考虑核心素养任务的针对性落实和有效完成。

注重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学目标应确保可以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且注重强调学生活动表现从而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大情境贯穿全节,设置层次性任务或问题串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以某一素材(如生命科学史、社会热点、社会经验和科学模型等)为主线,设计连续、完整的教学情境贯穿全节,即“一例贯穿”。让整个教学设计更加整齐、流畅,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更加清晰明朗,更好体会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在大情境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层次性、连贯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串或小情境形成“探究链”,进而使教学情境的每一个阶段都环环相扣,在逐步解决设计好的情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思考和探究生物学问题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其中问题串应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设置,遵循科学探索过程和逻辑思维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在贯穿情境的条件下,顺着问题串的探究链经历科学探究的顺序,领悟科学思维和学科思想。

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的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中围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使教学内容所教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而不是照本宣科。

重组教材内容后,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知识过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生物及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和他人合作交流。

进而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习解决问题并学会应用,培养学生的提升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角色扮演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组织学生自学或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注重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及前沿发展,拓宽学生视野

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应于课堂补充前沿学术情境。渗透真实科学研究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应对新高考题中源自真实研究过程的学习探索情境以及取自科技前沿、富有时代气息的复杂情景。

尤其关注我国科学前沿进展,在生物学课堂中体现中国特色,渗透家国情怀、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的。

此外,真实的学术情境对与希望未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助力高效教学

    应设置围绕“大概念”“核心概念”主干知识的评价,去检测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是否逐步形成了认识生命的基本观念,是否逐步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是否具备了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以及学生是否具有关注社会重要议题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且评价的方式应具有多样性。评价的形式可以以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堂内外参与生物学活动的表现的,也可以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后,对其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和及时反馈,如利用评语、谈话等对学生情况反馈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物“一轮复习课”课堂样态

刘玲

 

课前准备

研读高考评价体系。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进行考查的命题导向。

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命题的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明确本节课对应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教学目标。

分析高考真题。分析至少近五年本节相关高考真题,找到高频考点,分析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开展单元教学。梳理整本书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明确本节复习重难点。构建整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节的层次化知识框架,串联碎片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深入调查学情。由于有些新授课在网课期间进行,学生掌握情况不佳,基础很不扎实。在一轮复习课中,应结合实际,放慢进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课堂环节

环节

实施策略

课标解读

展示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到什么层次,概述、阐明、举例等。

考点展示

展示近五年高考高频考点。让学生更加明确复习的方向,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

知识梳理

1.讲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与其他章节联系点。学生自己一看书就会的不讲。

2.将重点知识设置为一系列的问题,以填空或简答的形式呈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3.对于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4.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学生阐述问题的答案,师生共同总结。

重点辨析

1.针对易错点、易混点设置专项辨析。

2.把能够联系在一起的知识,集中整合为小专题进行复习。

3.针对新高考的特点,试题更加灵活多变,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适当提高教学标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深刻理解概念的原理和内涵,培养科学思维。

构建体系

1.针对高中生物学知识点琐碎、学习容易遗忘的特点。指导学生构建本节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生命观念。

2.对于学生构建的优秀知识体系,进行课堂展示。

真题演练

精选本节相关的最新的高考真题,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课堂检测,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高三“试题讲评课”课堂样态

张长河

 

试题讲评课是高三整个复习过程的重要教学活动。试题讲评课普遍存在着“逐题讲解,重点不明”“方法单一,就题论题”“注重知识,忽视思维”等现状。因此,在“三新”背景下,加强对试题讲评课教学的研究,转变讲评思维,应该成为每一位高三教师备课的重点。

试题讲评教学系统的构建

试题讲评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后,教师分析、研究试题考查的目标及学生的答题情况后进行的针对性讲解与评析活动。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很多教师的讲评课往往仅仅围绕学生的答题错误来展开,并期望通过试题评析来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教师必须时刻认识到学生答题错误要发生转变必须基于以下两个方面,才能开展有效纠错:

学生错误的成因是复杂的。复杂性表现在对同一试题答题错误的情况(错误答案)可能有多种,而且即使是同样的错误答案,其成因也可能是多样化的。

学生的错误思维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很难轻易发生改变,学生反复出错(有些题目即便经过多次讲评)便是很好的例证。

所以,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重新建立新的认知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建立新认识的必要性;其次,对于新的认识,学生必须领悟到它的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时的有效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新的认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认知转变仅仅依靠灌输式教学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对原有认知进行优化与重建。

根据教学系统论,讲评教学系统主要由教师、学生和试卷3个核心要素组成。由于试题是命题者思维活动的产物,因此从思维的角度看,讲评教学系统应该包括教师讲评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的思维(简称为“讲评思维”)、学生答题过程的思维(简称为“答题思维”)以及命题者命制试题的思维(简称为“命题思维”)。

下图反映了讲评教学系统中3个要素与3种思维之间的关系。

 

命题者的命题思维和学生的答题思维是教师讲评思维产生的基础,深层次了解学生的答题思维与命题者的命题思维之间的差异是教师组织讲评活动的前提条件。 

试题讲评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想提高复习课试题讲评的有效性,必须善于将学生的答题思维引向命题者的命题思维,使学生理解题意,消除错误思维,迁移恰当的知识解决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从答题思维转向命题思维呢? 

1.研究命题思维是试题有效讲评的关键

研究命题思维,就是要明晰命题者编制试题的考查目标与意图。教师要想深入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思想与意图,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试题进行解读与剖析:

试题设置了怎样的问题情境,主要考查了哪些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试题考查了哪些关键能力?

试题解答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怎样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哪些生物学学科思想方法?

试题考查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哪几个方面?

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试题才可能准确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思维与试题的考查目标。

教师在讲评该试题时,必须充分把握以上命题思路及考查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讲评教学,否则就不能在讲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目的。

对于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与技能,教师往往都能准确把握,却往往会忽略解答试题需要用到的学科思维及学科思想方法。

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从解答问题的思维入手,分析解答思维过程如何获取与加工信息,涉及科学探究(提出假设、方案设计、现象预测、数据处理、模型建构、解释推论等)的哪些过程;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观察、分 析、比较、分类、归纳、总结等)和哪些学科思想方法与认知方式(物质观、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等;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所对应的能力水平(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与解答问题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教师只有把握试题考查的学科思想与方法,才可能明确学生答题思维与命题思维的差异性,才可能达成将学生错误的答题思维引向命题者命题思维的讲评教学目标。

2.把握答题思维是试题有效讲评的前提

把握学生的答题思维就是要弄明白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是如何思考与解答相关问题的。根据问题解决心理机制(如下图),把握学生答题思维,教师必须知道学生面对试题时筛选问题信息、提取信息与加工信息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法来准确把握学生的答题思维:

经验分析法。教师结合试题类型及命题思路,借助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分析、预测学生发生错误的可能原因。对于一些常规题目,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

个体访谈法。在练习或考试后,教师带着问题去访谈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问题重现学生当时的答题思维过程。对一些非典型性错误,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直接呈现法。教师在讲评试题前或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直接展示学生的答题思维过程,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分析。

问题引导法。教师设置一些与试题解答有关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解答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在上课提问时采用。

3.转变讲评思维是试题有效讲评的保障

讲评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将学生错误的答题思维引向命题者的命题思维。因此,教师的讲评教学必须立足学生当前的答题思维,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多元对话,并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引导学生建立与命题思维相一致的新的答题思维。

转变教师的讲评思维,改变过去单一地就题论题,引导学生从答题思维走向命题思维是试题讲评课有效性的保障。

为纠正学生的错误答题思维,使得讲评工作结束后学生的解题思维趋同于命题思维,教师在设计讲评活动时,应根据教学目标的分解情况,从起点目标(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设置序列化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开展探究

然后,还要根据情境中包含问题的功能与目标,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活动(交流讨论、自主学习、体验反思等),从而让学生在独立解决、交流探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通过领悟、建构新思维方式而转变错误思维。

当然,通过问题引导与解决而建构起相应的正确答题思维后,教师需要及时安排合适的练习供学生进行巩固与迁移训练,既检验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优化的答题思维是否真正建立,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相关核心知识、学科方法及学科思想的理解与深化。

总之,试题讲评教学应该以试题命制者的命题思维和学生的答题思维为基础,在研究两者差异的基础上,教师优化讲评思维与策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将学生的答题思维引向命题者的命题思维,并达成一致,从而提高复习课试题讲评的有效性。

 

“三新”课堂“实验课”样态

马心雨

 

重视实验地位和作用,多开多做实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为例,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将科学探究作为一个一级主题提出,设计了多个科学探究的案例,相据新大纲规定的能力目标和态度观念目标,教学内容增加了实验的数量和类型,安排了若干个研究性课题必修课的实验(含实验)由原大纲的5项增加为19项,选修课的实验(含实习)共6项,全部是新增加的。既有训练基本技能的实验,又有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技能的实验,这充分体现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三新”背景下应重视实验,多开展实验。

 

根据实验内容不同,预设实验教学策略

“先讲解后实验”“边讲解边实验”“边示范演示边实验”等,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实验教学策略。例如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中,可采用“边实验边讲解”策略,对学生在制作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当学生完成模型时,教师即采用“先实验后总结”策略,将学生在实验中的体验进一步加以提炼,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掌握。

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新课程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忽视实验教学,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中要按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教学,其一般过程是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的操作规范,在操作中逐渐形成标准,熟练的动作,然后是创新的动作,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挑毛病。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学生在压片过程中,往往用力过重或过轻,根尖细胞压烂或者不分散,造成前功尽弃。就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方法来压片,一种按教材方法做,一种不用镊子弄碎根尖,也不在装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而是用镊子轻轻按盖玻片几下,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方法效果更好。这些做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注重实验,深化、理解所学知识

新课程对实验有这样的要求,要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初步学会有关的操作技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生物学知识。

例如新教材实验二要求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通过实验学生既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又对叶绿体获得了直观的认识,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在材料的选择上除提供教材推荐的菠菜叶和葫芦藓叶外,还提供水绵,观察比较它们的叶绿体形态分布,为“光合作用”这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这些知识的掌握比单纯的理论讲解印象更深刻牢固,在生物教学中,尤其在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领域,生物实验是不可替代的。

教师在开展实验时应与学生多沟通引导他们主动和所学知识结合,并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重视生物实验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思考、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原理上、实验步骤上、结果分析等方面重新审视,改进方案。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就有很多学生提出放于冰块中维持5分钟的那支试管结果不明显,原因在哪里?经过分析讨论,大家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放于冰块中温度达不到,最后改为放于冰水中,并且维持时间改为8分钟,经过改进后结果明显。

在这个实验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做一些变化,例如:这个实验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斐林试剂的使用需要什么条件?并且引导学生分小组去做,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是新教材的要求所在。

总之,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物“三新”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需要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展开创新性的教学实践。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串、创设学生活动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金星

 

高中生物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是一个深入且富有探索性的课题。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更是为这一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不同老师对于同一课题的不同解读和处理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璐瑶老师通过海水温度对乌龟性别的影响为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及对本节课的关注,注重理论知识的梳理和讲解,通过清晰的逻辑模型构建以及最新科学进展为资料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表观遗传

 

深圳外国语学校的颜威老师,则更加注重科学探究与逻辑思维的表达以小鼠毛色性状为主题情境,结合大量的资料分析,从遗传方式的判断到小鼠毛色的生化机制,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三个层面上归纳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再到表观遗传的调控机制以及特点等,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调控基因表达的奥妙

 

郑州外国语学校的丁玲老师,则是通过小鼠毛色这一性状表现为主题大情境,设置若干个目标任务,结合资料分析与实验探究,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型构建和科学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概念模型,并联系生活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表观遗传的影响因素、生物学意义及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位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理念,但他们都能够在同一课题下,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魅力和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都让我对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因并不是简单地决定性状,而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表现。这种认识不仅让我对生物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敬畏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活动还让我对三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的生物课堂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中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锻炼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题《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更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这一课题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通过深入学习基因如何通过表达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对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或特性的抽象理解。这种生命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形成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理性思维的培养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通过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此外,批判性思考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学习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时,学生需要不断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审视和论证相关议题。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这一课题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涉及到生命观念、理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更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物学科组学术亮点及未来规划

秦田

 

亮点

聚焦教学设计,让核心素养落地借助青年教师汇报课和骨干教师引领课,聚焦教学设计,让核心素养落地,探讨三新背景下的生物课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三新”课堂与“思悟课堂”融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发学科实验课校本课程,构建促进学生“五育”培养的特色校本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中,着力培养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突出生命科学的科普性、前沿性和实验性。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将新教材实验课与校本课程相融合,开展课本上的相关拓展验,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生物教研组注重团队建设,搭建了一个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教师们积极交流教学心得、经验和优质资源,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氛围。

科研成果丰硕。生物教研组注重科学研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教师们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成功申报了多项科研项目,并且带动了组内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达成以研究促进高质量课堂的发展色温目标。

未来规划

生物组研究计划是在实验校本课程中进一步增设课外探究实验与增加校外研学。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因为上课时间有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外时间走进实验室,开展探究实验,增强动手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施校外研学活动,比如开展公园植物的调查,走进生物公司,了解生物前沿技术,走进酿酒酿醋厂,体验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等等,不仅可以将课本所学与实践相结合,还能提升学生的视野。

组内开展教科研的相关交流,例如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教师相互分享与教学或实验相关的论文,提升教科研水平。

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重要,需要教师进行终身学习,因此面对教材上的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以请竞赛教练为老师们进行讲解或带领老师们开展实验等等。

 

 
Copyright© 1983-2024 by www.zzfl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 0371-67987877(校办)0371-67984259(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