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五月十一 星期日
今天:
中西文化融合
人格智慧并重
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
新闻

郑外教育学术季专题 | 历史学科:教而有思,研以进益

发布时间:2024-05-22 14:55:31 栏目:新闻 点击量:48795 【公开】


课大于天,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郑外始终保持办学的自信与静心,始终坚持多措并举,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郑外一直并将继续努力,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到教师身上,直抵至学生内心。

近期,将陆续推出“郑外教育学术季专题”。今天推出第八期:《历史学科:教而有思,研以进益》。

 

“三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变成了与物理二选一学科,历史教育迎来了全新挑战为了更好落地课改,郑外历史学科组基于“三新”历史课堂教学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教考目标,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的阶梯性,结合学校以往的思悟课堂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经过学科组反复探讨,共划分为三种课型,即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

另外,命制试题以及学生了解试题架构的方法和规律,也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为此历史组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三新”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新授课课堂教学的共性流程

 

课堂教学要建立一个基本理念:课堂教学是为了“让一个人摆脱对另一个人的依附”,让学生尽快“独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启发式作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三新”启发建构型历史课堂教学要突出学习的本质,重点关注学生思的问题、思的机会、思的状态、思的经历、思的习惯、思的效果等。其实施遵循一般启发建构型课堂教学的流程(见下图,注:第一列为教师引导,第二列为学生主体):

 

1.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思考的课题或问题,学生通过体验情境,对思考的课题或问题产生注意。这一过程,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2. 教师抛出问题引导探究,投放思考的目标或方向,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形成思考的具体问题。

3.教师引领小组活动,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其中的关键点,学生思考并讨论情境中的问题,主动建构思维的成果。从多维角度确定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发生实质性转变,在亲身体验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

4.教师进行归纳,引导建构,引导学生归纳,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系列概念或认识。这一过程突出思维的独立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基础性。使学生独立思考,变学为思。

5.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学生通过拓展思维,进一步迁移应用。并通过及时反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复习课课堂教学的共性流程

 

学生在高一的历史学习中,基于学生刚从初中过渡到高中以及没有分科的现实,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必备知识中的阶段特征以及关键能力中的对材料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短板现象尤其明显。显然,历史复习课,尤其是高三一轮复习乃奠基之功。因此在历史一轮复习中,我们工作的重心如下。

 

复习课实操注意事项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最特征的核心素养,也是架构历史最基本的元素,老师通过最初时空轴绘制的示范、优秀学生课堂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建构章节、单元以及专题时空轴的意识和能力。

2.阶段特征是把握单元重难点必备知识、提高关键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阶段的阶段特征的思维路径,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实操总结特征的思维流程。

3.重点内容、核心概念以及关键问题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必备知识,教师要课堂实操展示如何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必备知识,授人以渔,以便学生逐渐掌握单元章节的必备知识的能力。

4.对史料理解和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是历史学科提高的前提,但是学生对材料获取和解读的能力尤其偏弱,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把学生对材料信息获取和解读的能力落实到实处,不能把课堂作为展示材料的平台,材料问题化,问题语言精准化,用高考题作为训练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是国家考试中心提倡的方式。

 

历史讲评课的共性流程

 

历史讲评课是对考试和作业情形的反馈,是对教与学效果加以修正的平台。老师在进行讲评课时,要做如下工作。

 

 

讲评课实操注意事项

1.根据网上阅卷提供的大数据信息,所有班级有共性、但是具体到每个班级也有差异,注意分析班级差异性的原因,针对班级的差异也要实施差异化教学。

2.针对共性问题,除了老师指导突破之外,要有讲评后的落实检查,如针对错题的总结拓展和补偿落实问题。

3.针对特殊学生,老师要分类统计、单独面谈,有针对性要求,如知识视野不够宽阔、则提供阅读书目,督促有效落实,定期检查等。

 

试题命制研讨模式的共性流程

 

研究高考试题命制,尝试进行原创试题,与学生讨论高考试题命制的规律,是提高教师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老师在研究高考命题以及自己进行试题原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命制要求

考查目标

无价值,不入题

价值引领是金线,践行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无思维,不命题

能力素养是银线, 获取和解读信息、阐释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和论证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无情境,不成题

情境载体串联线,情境创设有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以及学术情境

无任务,不立题

体现新高考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试题选择和命制实操注意的事项

1.以上是新高考命题呈现的特点,老师在平时组卷或原创试题时一定要遵循上述原则。

2.教师进行试题原创后,发到学科组群里或者在集体教研时进行二次甚者三次打磨,修改完善,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或者学科检测使用,切记草创后就用在课堂。

3.老师也可以与学生讨论高考命题的规律,一旦学生掌握,便是学习的利器。

 

新教材让我们重新出发,新课标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学设计,新高考让我们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2024年4月13日,在郑州外国语学校“双新”示范校教学展示交流暨全国著名高中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历史学科联合福州一中、深圳外国语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展开活动,为教师间的交流与进步搭建了平台。

本次交流活动由郑外历史教研组组长辛西娟老师主持,共为三个主要环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同课异构课堂展示、专家评课、《历史教学的变与不变》专题讲座。

福州一中的曾木荣老师使用大概念“秩序”串联知识与教学环节,延展历史教学时空界限,从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第一个欧洲秩序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梳理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环环相扣,深刻解析了“秩序”的概念。史料选择精炼、专业,起到衔接教材内容与学术前沿的作用。

深圳外国语学校柯鑫玲老师重视课堂的学生讨论活动,前期引领学生梳理教材知识,最后十分钟研讨如何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维护长久的世界和平,郑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最后在柯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运用东方的多元交互互惠互利思维补救取代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良方。

郑州外国语学校屈蕾老师精准把握课标要求,以“秩序失坠”与“秩序重建”为核心,构建课堂连续性,讲解宏观历史战争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同时,适当切入微观视角讲述普通百姓与士兵在动乱国家社会中的悲惨命运,构建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神入历史与分析历史并重,授课节奏自然流畅,讲述语言极具艺术性。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胡家广老师评价三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各有特色,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共通之处:淡化二战的过程,重点讲解二战后的秩序重建,精准把握课程标准,重难点突出。胡老师也提出了自己关于历史教学的个人见解不过度追逐历史教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而应该回归历史教学本身。

郑州外国语学校林聪老师也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课程设计精巧、授课过程流畅、时间把握整体较好,同时也分享了自己对“历史学科思维如何面对文本”的个人思考林老师认为课本、史料、习题均是文本,处理文本应该充分关注主体与时空,引导学生建立分析文本的能力,历史知识必然因时间流转而忘却,但是处理历史文本的能力一旦形成会使学生受益良久,历史教育不是单单教授历史知识,而是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历史教育是面向人、回到人的教育。

4月13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胡家广老师与郑州外国语学校黄中勇老师围绕《历史教学的变与不变》作了专题报告。

胡老师提出,历史教学变的理论层面,主要在理解教材的编纂意图,比如教材关于封建社会的论述主线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转变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历史教学变的实践层面,主要在抓住课本重视教材,对其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分析。

黄老师详细列举对比新旧教材之间的变化内容,提出教材内容逐渐趋向专业化领域,对教师提出了较大挑战,教师应一定程度上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积极开展针对新教材新增内容的学习活动,通过专业化领域学术著作的共同研读活动,提升并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拓展视野、激荡思维。

这次全国著名高中的优秀教师相互切磋,给历史学科组的三新课堂落地提供很多思考的基点。新教材、新内容,不广涉猎不足以形成清晰的认知;新课标、新高考,无多元情境难以加深对细节的把握。

三新课改对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而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必经之路是阅读

郑外白津玮老师在教研中就学术情景如何融入课堂谈了自己的做法和体会,学术情景融入课堂必须解决两个问题:读什么怎么用

就目前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来说,学术论文的地位远远高于学术专著,甚至不少专著就是学术论文的合集。因此,学术论文似乎更值得阅读,篇幅短、前沿观点突出、问题意识鲜明,对我们的启发非常多。

就论文的获取而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免费注册,免费下载,收集了众多的权威期刊。个人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APP中关注了《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历史学领域的顶尖期刊,此外《社会学研究》以及历史教学类期刊也都有关注。期刊的层次通常与论文层次正相关,要读自然就要读名家名篇,权威期刊文章质量至少不会差。

专著也并非不可取。余英时、许倬云等名家名作,学术水平极高,且通俗易懂,也是上上之选。

此外,各类榜单上的畅销书,如《南渡北归》,也是深入了解一个时代、一类现象的极好切口。历史学之外,文学作品如《长日将尽》,社会学作品如《金翼》,等等,都是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跨学科阅读也别有一番风味,自可打开视野、扩充认知。一言以蔽之,凡留心处,皆有所得。

粗读读摘要和结语,精读读史料分析和逻辑层次。要立足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充实自己的认知,同时也要避免断章取义。可以批注或笔记的形式,对论文观点进行总结提炼,重要史料也可随手摘录,方便之后阅读、使用。

如何调和学术前沿与中学教学?学术观点求新,常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此,“守正创新”应当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态度。见新知旧、以新证旧,既可扩充师生视野,也可确保不会偏离教学主线,回归中学观点与逻辑。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学术情境也是高考命题常见类型。于是,可以把摘要作为大段史料运用,指导学生分层、归纳、提取,提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样,结语中的相关段落也可如此处理。以大段史料呈现,可能比以观点呈现更具性价比,不仅服务于应试,也能提升素质。

此外,不用之用或许更值得关注。教学不是炫技,不需要通过学术前沿向学生证明老师的学术功底与治学精神。所以,若非必要,把学术观点融入教学过程,不露痕迹,方便学生理解,似乎效果更佳。

教而知困,论而进益。郑州外国语学校及时关注教育改革新动态,引领各个学科提升学术素养、更新教学模式,并积极搭建平台邀请来自全国著名高中的优秀教师来郑交流探讨,展示各自的教学特色与教育生态,从而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有效推动课改落地,提升育人效果!

 

郑外历史组学术亮点

三新实施以来,历史组同仁尽管人数少,任务重,但是大家齐心协力,在优质课、作业设计、校本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佳绩。

在优质课方面。屈蕾2022年获得郑州市教学技能比赛高中历史一等奖,省级二等奖;林聪、赵玉芳荣获郑州市优质课二等奖。

在作业设计方面。历史核心素养中的落地,匠心独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的作业设计,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途径,有辛西娟主持,白津玮、路亚楠、屈蕾等参与的郑州市2022年度中小学作业设计优秀案例《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荣获一等奖。

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家国情怀等的渗透和践行,离不开适切的校本课程,一部中国史,半部在河南,利用丰富的河南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历史组的首选。2021年,林聪主持,赵玉芳、张青林、刘羿、白津玮、屈蕾参与的《斯土斯民》荣获郑州市校本课程建设一等奖;林聪、张青林开发的《高中历史阅读地图》对于学生的史料阅读不无裨益;2023年,辛西娟主持,白津玮、路亚楠、屈蕾、赵玉芳等参与开发的《行知河南、浸润情怀》的校本课程荣获了郑州市校本课程建设一等奖。历史组先后还开设过《电影与历史》,《被误读的民国》等校本课程,针对三新背景下的学生薄弱的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我们准备开设《史料阅读与理解》等系列校本课程。

在课题、论文撰写方面。辛西娟主持,林聪、赵玉芳、黄中勇老师参加的《突破历史教学碎片化初探》荣获郑州市科研科题一等奖。辛西娟主持,赵玉芳、马洪超等参加的《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思与悟”》荣获郑州市科研课题一等奖。林聪、张青林的《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在教学中的问题思考》荣获河南省一等奖,林聪的《历史素养与高考考试并重,思维能力与应试能力齐飞》一文荣获郑州市优秀科研论文一等奖。张青林的《“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关键概念解读》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历史教学》上。

 

历史组未来学术研究的愿景

1.凝聚集体智慧,深耕课堂教学,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师专业化学术水平,积极展开“同读一本书、同研一节课”活动,加强学术著作研读,提升专业知识在三新课堂中的效用,构建历史组教学资源库,实现课堂效能与教师业务能力的共同提升。

2.开发课程资源,针对三新课堂背景下,历史学科命题的本土化,依据郑外学生的普遍特质与个性化需求,开展激发学生潜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契合本体课程教学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丰富校园的课程选择。

3.精研高考题,分类研讨实施新高考以来的各省近年的高考题,掌握命题技巧与规律,以新教材、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基,进行组内原创题的常态化探究。关注日常作业设计,分层设计,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提升并重。

4.课题研究要服务于教学,从三新课程的需要出发,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课题从教学的困惑中提取,解决三新课堂的实际难题为基。

 

 
Copyright© 1983-2024 by www.zzfl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 0371-67987877(校办)0371-67984259(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