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7日 八月初五 星期六
今天:
中西文化融合
人格智慧并重
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
新闻

郑外各学科骨干教师评析2024高考试题

发布时间:2024-06-11 10:37:29 栏目:新闻 点击量:169521 【公开】

语文

固本强基提升素养,守正创新平稳过渡

 

李楠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三语文教师

 

2024年是河南新高考过渡年,也是河南新教材使用后的第一届高考,今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采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高考卷。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着力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新高考平稳落地,充分发挥高考命题选才育人功能。

一、稳中有变,平稳过渡

    作为高考改革过渡阶段,今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采用的新高考Ⅰ卷难度适中,较为平和,给予学生作答信心。试卷结构和题量与去年全国乙卷相比,有一些变化和调整(详见下表)。

语文试卷变化

模块

2023年(全国乙卷)

2024年(新高考Ⅰ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3道选择题)9分

 

现代文阅读

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19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1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1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15分

现代文阅读

2道选择2道主观题)16分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3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19分

文言文阅读

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22分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结构基本不变,15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两篇文本

2道选择3道主观题)20分

一篇文本

5道主观题)18分

写作

分值不变 60分

 

试卷整体结构稳定,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模块。从试题类型上看,变化有四个方面:其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一篇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量和题量较之前减少;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增加一道选择和主观题;其三,增加文言文考题所占比重,由一道主观题变为两道主观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变化最大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两篇文本变为一篇文本,且采用“一拖五”的形式,五道主观题分别考查成语、病句、补写句子、修辞与逻辑。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结构和分值基本不变。诗歌文本阅读材料选的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七言律诗《宿千岁庵听泉》,学生对刘克庄也并不陌生,选修部分曾选入刘克庄的诗歌《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而这首诗歌本身用词不晦涩,语义不难读懂,主观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诗歌鉴赏常见考点,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中的对比即可。名句默写情境设置兼顾限制与开放,涉及的篇目《归园田居》和《屈原列传》出自统编版必修上册和选必中册,且皆为名句。开放性默写考查“以汉代唐”的手法,考生很容易能联想到课内所学《燕歌行》或者白居易的《长恨歌》。三道默写题都很平易近人,让考生一上场就能吃一个“定心丸”。

试卷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整体思路,没有偏题、怪题、难题,既符合学情,又有一定的区分度,助力新老高考平稳对接。

  1. 固本强基,提升素养

    根深才能木茂,本固才能枝荣,今年的高考试题尤为注重基础,考查关键能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具体语境中明晰其概念和用法。

    试卷中有三处关于手法的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借喻的运用,诗歌鉴赏中分析对比手法,现代文阅读Ⅰ《论持久战》4题考查了设问和反问在文中的论证效果。与之类似,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用题中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设问和排比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这也提醒考生回归语文学科本位,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把握语言文字特点,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高考语文继续强化教考衔接,着意关联教材。其一是显性、可见的关联。名篇名句默写和文言文阅读第11题课内外实词的比较都直接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是隐性的关联。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选自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而统编本教材收录了多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考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已了解毛泽东同志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说理艺术,可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现代文阅读II选自徐则臣的《放牛记》,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随笔,其中第8题的题干设问,“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是以文中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的学习提示也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富有深意的句子,“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才能理解文章深意。文言文试题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讲述了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故事,关联统编教材选必中册《苏武传》中李陵劝降一段,考生结合所学能对李陵这一悲情英雄有更多元的理解和判断。

    作为新教材使用的第一届,新课标1卷释放的信号是转变教学理念,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拒绝模式化、浅显化、套路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不变应万变。

  2. 守正创新,亮点突出

    纵观整套试卷,高考命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标准化的答案少了,开放性答案多了,这有助于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挥和创造。

    比较典型的是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作文试题的思辨性很强,类似于2022年上海卷的作文题,题目简洁却有着丰富的思考空间,考生可针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阐述自己的看法。

    当然创新题型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对往年命题思路的延续和发展,也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例,今年这种“一拖五”的设题形式并非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的语用题中,在2023年全国甲卷中亦能找到踪迹。命题者也是设计了五道有内在联系的试题,各有侧重,又由浅入深,形成合理的梯度,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整套试卷特色鲜明,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特点,稳中有变,开放灵活,注重思维提升,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服务科学选才。

     

     

    数学

    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王柯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数学备课组长

     

    2024年高考河南省使用的是新课标I卷,对数学评析如下。

    一、试卷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

    (一)试卷结构创新

    试卷由原来的22道题缩减为19道,多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分别减少1道。随着试题数量的变化,试题的分值也会相应变化,预计跟今年1月19号进行的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保持一致,即单选、填空每道5分,多选每题6分,解答题15题13分,16、17题15分,18、19题17分。

    (二)多选题的赋分方式改变

    原来多选题错选不得分,少选得2分(原来多选题也是5分)。当学生拿不准的时候往往只选一个,甚至不少学生直接把多选当做单选来处理,而部分学生花了时间和精力多选了一个正确选项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分数。长此下去,多选题的意义就没了。

    这样的赋分方式在适应性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就是部分选对得部分分,两个答案选对一个无错选得3分;3个答案选对1个无错选得2分,选2个无错选得4分。

    这样的赋分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三)试题的内容和顺序改变

    新课标I卷打破以往的命题模式,灵活、科学地确定试题的内容和顺序。机动调整试题顺序有助于打破学生机械应试的套路,打破教学中僵化、刻板的训练模式,防止猜题押题,同时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各种难度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主干知识、提升基本能力,灵活地整合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新课标Ⅰ卷将解析几何试题安排在解答题的第2题,数列内容则结合新情境,安排在最后压轴题的位置。导数题虽然仍然放在压轴题的位置上,但是考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问考查复合函数求导,第二问在函数导数试题中考查了曲线的对称性的这一几何性质。原先解答题经常考查的概率统计则在第9题多选题、第14题填空题中进行了考查,且方式灵活。

    (四)突出思维能力考查

    试卷题量减少能够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不必过多地关注做题的进度和速度,可以更专注、更深入地思考,更从容地试错,使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展示素养、发挥潜力、脱颖而出,发挥高考的人才选拔功能,引导数学教学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这一点在适应性考试中就有明确的体现,在对适应性试题进行评价时,专家给出了明确评价——多想少算、注重思维能力考查。这个观点也在新课标I卷的试题中很好地体现了。

    如新课标Ⅰ卷第12题,通过应用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可以避免较为复杂的坐标计算以及联立方程求解,从而有效地减少计算量,节省考试时间。

    新课标Ⅰ卷第19题以等差数列为知识背景,创新设问方式,设置数学新定义,搭建思维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维过程中领悟数学方法,自主选择路径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试卷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部分学生可能感觉不太适应。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相对的,能够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做好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二、加强考教衔接,引导中学教学

    河南是最后一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之一,2024届是河南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对河南师生来讲改革或许是从适应性考试开始的,但是就全国范围内而言,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对于2024年的适应性考试试题以及2024年新课标2套试卷的研究,对于新高考改革精神的领悟,改革措施的落实,迫在眉睫。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高考试题命制、教学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参考。适应性考试的改革以及今年高考试题的改革在课程标准中就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认真钻研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近几年高考试题都在打破试题顺序,考查角度,创新考查方式。在各种改变中不变的就是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传统的课堂和教学、练习方式更多地是将精力放在学生多学知识、多掌握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上。学生缺乏对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不能抓住灵活多变试题的本质,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没有太大提高。

    高考试题倡导的“多想少算、注重思维考查”,反对的“机械式刷题、猜题押题”正好击中传统教学模式的软肋。

    新课标、新课程以核心素养为载体,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今后的教学和学习应该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展开。

    (三)课堂改革

    新课标I卷试题聚焦主干知识内容和重要原理、方法,着重考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数学教学本质,回归课标,重视教材,重视概念教学,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预留思考和深度学习的空间。

    按照高考试题对教学的指导,今后的课堂设计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展开。

    总之,2024年高考数学全国卷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创新、重应用,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英语

    “三新”背景下平稳过渡,立德树人助教育发展

     

    吕红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三英语备课组长

     

    2024年参加高考的河南考生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完整学习高中英语新教材,使用高考新课标I卷的第一年,即“三新”背景下高考的第一年,也是从老高考向新高考过渡的关键一年。今年的试卷结构和内容对比之前有了一些变化,加强了内容和形式创新,优化了试题设问角度和方式,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对比2023年河南省使用的全国乙卷有以下的变化:

    1.试卷题型变化。删除短文改错,新增读后续写。

    2.题目形式要求变化。完形填空由原来的20空变为15空。写作一的词数要求从100词左右降到80词左右;同时新增了字数要求150词左右的写作二——读后续写。

    3.试卷分值变化。阅读部分总分值增加,阅读理解和七选五每道题的分值由原来的2分变为2.5分。完形填空的总分值减半,每道题的分值由原来的1.5分减少至1分。

    2024年高考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的内容分析:

    一、听力

    对于河南考生而言,2024年的高考英语听力仍然不计入总分,只作为参考分数(30分)。

    本次听力时长为19分钟左右,比往年略短,但整体听力音频比较清晰。听力最后一段材料因为人名地名连读较多,因此显得语速稍快,给考生造成了一些做题障碍。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ABCD四篇涉及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见体裁,话题关于志愿者招募、中医技术针灸的应用、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区别及动植物标本采集等,都是较为常规的题材,但又巧妙地将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融入到了较为有趣的文本中,以小见大体现时代变迁与新时代背景,贴合日常生活,便于考生理解。

    其中A篇把生态保护和志愿者活动结合在一起,体现环境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B篇通过外国人借鉴中医技术给动物治病给这一视角,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C篇聚焦阅读媒介的选择,在当下人们对电子产品依赖越来越多的大背景下,非常具有讨论意义。通过两种媒介的对比,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各类词典,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D篇文章讨论生物标本采集,文章结构循着“了解现状—聚焦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逻辑进行设计,考查考生对每个环节关键内容的准确理解,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推理判断题考察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需要深入阅读,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得出答案。

    七选五阅读是一篇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展开的夹叙夹议的文章。文章起始于作者买了一本很大很厚的字典,表达了对于纸质字典查询的支持态度。整体文章难度适中,部分选项区分度较大,着重考察考生对句间,段落间衔接关系的掌握。

    三、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讲述了作者受到别人的影响,先后尝试马拉松跑步,骑自行车运动但中途遇到一些问题都放弃了的经历。最后得出了:我的目标应该是为自己而定,而不是为了别人定这一人生感悟。文章整体难度适中,逻辑清晰,设空合理,考查了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上下文的分析能力和对文章行文逻辑的感知能力等,考生对词汇、短语的积累程度也直接影响到选项的正确选择。

    四、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题选取的语篇介绍了英国“丝路花园”的整体设计以及其中新建成的玻璃温室,体现了古丝绸之路对英国园林艺术的独特影响,宣传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在跨文化交流学习中增进国际理解,推动世界文明共同发展。语法填空这一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准确运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能力。这篇文章的部分出题点涉及长难句结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句子成分,同时还有涉及词形转换和熟词生意等重点知识,因此对不能灵活掌握基础知识,语言能力基础不够扎实的考生有一定难度。

    五、写作一一—应用文

    写作一再次以我们的“老朋友”李华为名,要给外国朋友Chris写一封信分享周五在公园上的一堂美术课的经历,要求描述自己的美术作品内容和事后的感受。题目体现了“五育并举”中的“美育”,并且将自然与美育融合为一体,创设的情境较为新颖,在交际应用的实际语境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和表达。文章体裁为常见的“介绍活动类”,考生发挥空间较大,能够使用的句型、结构也比较丰富。考生写作时需关注内容信息量的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完整严谨、词汇句型表达是否准确流畅。另外,该主题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Unit 1 ART课本话题相呼应,体现了教考衔接,引导高中英语教学回归课堂、落实课标要求,考生若平时能做好课本素材的积累,考场调取及运用素材的灵活性就有所保障。

    六、写作二——读后续写

    读后续写的阅读部分是一篇关于信任和契约精神温情故事。原文标题为:HOW I MET GUNTER, THE BEST TAXI DRIVER IN VIENNA & AUSTRIA,出处来自BUDGET TRAVELLER。

    语篇的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讲述了作者在出差途中,与出租车司机协商解决车费支付问题的故事,提示学生循着信任他人与遵守诺言的思路进行续写,引导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综合考查了“读+写”的语言技能,引导学生协同发展各项语言技能,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试题的阅读部分人物关系明确,逻辑清晰,描写清晰易懂,学生能够迅速通过所给的两段段首句确定续写故事主题,把握续写故事走向。写作难点在于关注续写部分和阅读部分的协同呼应关系,合理设计故事情节,流畅衔接段落,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日常积累,在有限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写作内容。

    总体而言,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凸显文明互鉴,培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注重以文“化”人,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倡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卷贯彻新课标要求,与“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相契合,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强调教考衔接,体现学科素养,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的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较好的实现了从老高考到新高考平稳过渡。试卷取材丰富,话题富有时代性,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聚焦立德树人,发挥对教学的正向引导,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助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物理

    聚焦主干,丰富情境,注重创新

     

    李猛

    郑州外国语学校物理教研组长

     

    2024年新课标理综卷的物理试题依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整体难度适中,知识考察全面,情境创设丰富,试题设计新颖,较好地实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试题聚焦主干内容,重点知识高密度考查。今年的试卷有7道试题属于力学模块(4道选择题,1道实验题,2道计算题),4道试题属于电磁学模块(2道选择题,1道实验题,1道计算题),1道热学试题(选择题),1道近代物理试题(选择题),分别考查了运动学基本规律如第14题,物体的平衡如第18题、第24题,牛顿运动定律如第25题,抛体运动规律如第15题、第22题,圆周运动规律如第16题、第26题,万有引力定律如第16题,功与能如第15题、第24题,动量如第22题,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如第19题,静电场如第18题、第26题,电路与实验如第23题,磁场如第26题,电磁感应与交流电如第21题,热学如第20题,近代物理与光学如第17题。物理试卷的13道题目涵盖了教材中绝大部分的核心章节,考查全面,设计巧妙,体现了高考考查要求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试题情境创设更加丰富多元,在生产生活实践和科技发展前沿方面均有所体现如第24题为高层楼房运送重物的生活实践类情境,第20题和第15题为电动汽车和航空母舰福建舰科技工程类情境17题为诺贝尔奖“发现合成量子点”的科研前沿类情境等。情境是学科评价的载体,也是学科育人的载体。情境化的试题需要学生从现象和问题中构建物理模型,运用物理规律,解答问题、解释现象,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了高考考查要求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试题注重创新,不落俗套,考查方式新颖。第26题是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规律的考查,题目的呈现方式别具一格,学生需要深刻理解题目给出vx-vy速度坐标系中的图象信息,结合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匀变速运动规律和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规律来解决问题,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第25题为多物体和多过程的题目类型,将板块模型与平抛运动巧妙结合,学生需通过分析物块与木板在分离前与分离后的运动规律来解决问题,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第23题为电压表内阻的测量,学生需要分析实验电路,理解实验原理,写出电压表内阻的表达式,并代入数据得出结果,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这三道题目不仅新颖,而且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服务选才的功能。

    总之,今年新课标的物理试题的设计既科学又精彩,在教学方面更具指导意义,一线教师当深研课标与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和调整教学策略,落实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化学

    稳中有变,以考促学,素养导向

     

    王纪学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三化学备课组长

     

    2024年是河南省使用新课标教材后高考的第一年,是新老高考过渡的一年,今年试题在结构上和2023年全国乙卷有较大变化,删去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选做题,和2023年新课标卷结构类似。从整体命题思路来看,2024年高考化学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强调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强化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 稳中有变,推进课程改革

    理综化学部分依旧采用“7+4”的模式,即7道单选题和4道大题,具体涉及STSE、有机物的缩聚分析、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原子结构与元素推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新型电池、水溶液、化工流程、实验大题、反应原理综合题、有机化学大题。变化主要是选择题没有考查反应机理分析,增加了对离子反应的考查。

    新课标卷第7题选取文房四宝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笔墨纸砚中有关化学成分的辨析能力,涉及蛋白质、碳、纤维素、大理石成分等,与2023年新课标卷有相近之处。整题难度不大,实现了开局平稳。第8题涉及两个有机物的缩聚反应,碱性条件下物质稳定性判断。2023年新课标卷第8题光学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聚碳酸异山梨醇酯的制备同为缩聚反应,提醒大家重视典型代表物的主要化学性质,重视往年高考试题的指导作用。第10题是元素“位-构-性”的关系及元素综合推断,考查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第12题是体内可利用葡萄糖的新型电池,涉及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电子移动数目的计算,未涉及电解池。第27题是化工流程分析,具体情境为催化剂废渣(钴、铁、锌、铅等)的处理。第28题与2023年新课标卷第28题实验室由安息香制备二苯乙二酮类似,同为有机物制备实验,考查常见仪器名称、搅拌和趁热过滤的作用、脱色剂和洗涤剂的选择、重结晶等。第29题打破了常规,没有直接考查运用盖斯定律进行焓变的计算,属于意料之外。考查了平衡的移动、转化率的计算、压强平衡常数的计算等。考虑到学生答题时间紧张,遇到计算题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此次平衡常数的计算数据比较凑巧,避开了繁琐的计算。第30题没有考查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合成路线的设计,考查了一定要求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复杂反应中产物分子式、结构简式的书写、手性碳原子数目、杂化方式的判断。

    整体来看,化学试题结构符合预期,有利于稳定考生心理,发挥出真实水平。略有调整部分也在备考范围之内,不会产生太大心理波动。

    二、以考促学,促进考教衔接

    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如试题中针对大理石主要成分、原子结构、原电池基本原理的考查。将考试内容集中于化学学科主干,避免了“偏”、“难”、“繁”、“怪”试题,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严格按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铁与水蒸气的反应。为高中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利于逐步落实高考改革,进而稳步推进教育改革。

    考试要反映新课程、新教材的变化发展,与教学改革的节奏协调一致,要体现引领性,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同时课堂教学也要接受考试的检验,主动适应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的变化,摒弃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加强教考衔接,注重深化基础,丰富问题情境,提升试题综合性、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突出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如第11题涉及微项目“海水提溴”、酸性高锰酸钾与草酸的反应、硫化亚铁除铅离子反应。

    三、素养导向,考查学科关键能力

    试题有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保证了不同水平、各有所长的学生得到良好区分,利于为国家发展和建设选拔后备力量;试题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充分考虑高中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试题设计,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重点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观。9题涉及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该实验来源于教材,是学生相对熟悉的情境,考查酒精灯加热位置、氢气的检验、仪器名称。鼓励学生理性学习,注重基础知识上的高阶思维,降低大题刷题、机械训练的收益,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试题图文信息量增加、内容呈现方式多样等因素导致有效信息的获取有一定困难,图像或图标的分析探究更加注重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这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自身在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候的获取信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3题是水溶液中离子平衡之酸碱的分布系数,涉及不同电子效应对有机酸酸性的影响,属于新教材增加内容。

试题注重考查化学核心知识、基础实验和基本原理,渗透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如试卷中第27题废催化剂中钴的回收与利用,第29题平衡移动的判断、转化率计算、压强平衡常数的计算。

总的来看,化学试题命制遵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对化学教学的引导作用。

广大学子应牢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理念,心怀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肯动脑筋,多下功夫,踔厉奋发,不断提升“平素的修养”,争取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生物

聚焦核心素养凸显关键能力

 

张长河

郑州外国语学校生物教研组长

 

2024年高考理科综合新课标卷(旧课程高考最后一卷)生物试题保持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立足新教材,创设灵活多样的情境,聚焦核心素养,加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实现向新课程高考的平稳过渡。

一、厚植生态文明,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考生物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立足学科考查内容,在生态学的考查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学生生态文明观。新课标卷第33题取材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实例,考查水质评价中监测氮元素的原因、红树植物碳中和的生理过程、鸟类等消费者对于生态系统的关键作用等,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思考作答过程中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特质,使之成为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行动者。

二、突出实验探究能力考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实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四个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生物学科四个关键能力之一。实验探究能力考查包括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程序、分析实验结果等多个方面。新课标卷第32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血液样品中的病毒HIV,该问题可以选取多种方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结合遗传学、免疫学、基因工程等知识灵活作答。

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倡导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新课标卷理综生物试题继续题型生物学科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科本质的考查出发,评价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达成以考促学的目的。新课标卷第34题给出“白刺瓜受消费者青睐、雌性株产量高”的果蔬类农作物生产育种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遗传杂交的方法筛选出白刺雌性株纯合体,以解决特定品质产品的高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中领会到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四、加强学科基础考查,促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今年新课标卵理综生物继续加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引导学生加强对必备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新课标卷第3题围绕消化吸收过程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考查自主神经对消化机能的调节、条件反射的建立基础、胃液中消化酶的特殊理化条件以及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过程,多维度关联考查消化吸收各个环节的核心问题,夯实学生的生物学基础。新课标卷第5题以PCR产物电泳结果图显示杂交实验中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型,要求学生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并转化得出各种带型对应的基因型,再据此分析相关遗传学问题,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的关键能力,以及运用遗传规律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5年开始,我省进入新课程高考模式,对于高三复习备考提出如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1.备课组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以此为指导进行科学的复习备考。

2.备课组分工研究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以便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命制高质量练习和试题。

 

 

政治

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价值引领

 

张帅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政治备课组长

 

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纵观全国新课标卷,思想政治试题从根本上坚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兼具了人才选拔的特点全面且有重点的进行了包“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核心素养和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今年的思政命题整体平稳过渡,试卷难度适中,考试内容覆盖平衡情境素材选择科学,试题设问平和创新,试卷结构保持平稳充分体现了“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试题整体可以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特别突出高考考查的方向性服务性和选拔性的统一彰显了高考立德树人、选拔人才的主要功能从思想政治学科来看,试题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给出了答案,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今年高考的第38题,假如你是该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请就终止该市经开区申报省级化工园区这一决定做出说明,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将考查内容链接时事热点,通过学生对人大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人大发言人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对人大行使决定权的科学性民主性的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通过模拟人大常委会发言人的身份考查学生的公共参与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实践性。题目既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要求,既是对教育所固有的本质的深刻反映,也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

第二,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充分发挥高考在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中的积极导向作用高考试题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和人才选拔的规律,降低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有效提升高考选才的效度。比如今年高考题中的第23题,以地铁客流与票价之间的关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逻辑思维正确认识现实问题,考查学生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后件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不断提升正确运用假言判断和有效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第39题,以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设置问题情境,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大南坡村来自我们河南焦作,是一个集美学实践、社会美育、建筑景观与展览实践等于一体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乡村振兴的典范,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实地打卡。该题要求学生分析该村的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在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用变化发展、矛盾运动的观点思考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三,充分反映了高考命题的时代性创新性和感召力的统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育人导向的高考也在不断的辩证发展中坚持了革命批判精神。从命题形式上看,将38题设置为开放性试题,是具有创新性的,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热爱国家和热爱家乡结合起来。从命题情境来看,有关制度创新的材料,考查学生看问题的格局和视野,从政治认同中打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高度;有关科技创新的内容,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考查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这都启示我们的青年学生要不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坚定理想信念,用创新精神、奋斗精神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为跨越时代做好准备。

第四,试题从开放性到多元性,是“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度契合。39题和40题的考查正体现了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第39题,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入手,通过设问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考查学生对文化功能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彰显家国情怀。而选择性必修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考查,通过创设情境,考查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中外关系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自觉提高全球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也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对多元人才的选拔。

第五,突出了价值引领、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统一。新课标卷第41题,以邻里之间的纠纷创设情境,将相邻关系、权利行使有界限、侵权责任等多个知识点进行融合考查,考查学生运用民法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民事纠纷的能力,学生在实际运用法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树立权利行使有边界、损害他人利益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进而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考命题随时代潮流的演进而发展,随民族复兴的进程而变革,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统一,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路,深入探究,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发展做好引路人、筑梦人。

 

 

历史

弘扬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

 

陈东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长

 

2024年河南省高考历史试卷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高考一卷。作为新老高考过渡的一年,历史试题整体稳中有变,立足新教材,体现新高考要求。试题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落实教考衔接同时,强化试题情境设计和问题引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路径,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稳中求新,与时俱进

从考点内容看,注重统编版新教材内容的彰显,凸显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材新增内容主要集中于世界古代史、中国史前史及考古新成果、世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五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方面。试题强化对相关内容考查。如第24题考查新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学生需要辨别不同时期的显著特征,理解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第30题世界史奴隶社会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希腊罗马的考查,将视角落脚在对奴隶社会地跨亚欧非的波斯帝国中,用地租收租的史料考查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第33题借西非协会团体成立考查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世界史在选择题比重有所上升,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比重下降。

同时考点眼熟常见而又屡考常新,助力新高考平稳落地。第25题涉及百家争鸣主张的比较,第28题分析明清租佃关系的发展,第29题考查清末新政的影响,第32题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第34题考查十月革命,第35题认识二战后美国实力发展,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因此试卷命题素材和内容选择保持平和,突出基础性,落实教考衔接。

二、立德树人,服务选

高考注重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考的根本任务并作为新时代高考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试题基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唯物史观,要求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突出党史、国史的考查是历史学科应有的担当,更是落实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第43题借十年对峙时期民族危机的加重与中共苏区根据地建设,彰显爱国情怀;第44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树立学生制度自信。

三、聚焦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培养学科素养,全面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学科思维品质。命题以主干知识为内容,摒弃了大量艰涩的文言史料,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活用;注重考查学科思维能力,侧重考查阶段特征、时代背景、重大历史问题的影响与评价,体现了深度教学的要求。重视时空观念素养,如第32题以17世纪法国手工工场设置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准确运用时空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第27题判断涉及南宋与金关系的史料,考查考生理解阶段特征,大胆怀疑多元互证的实证能力。第43题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能自主选择主题,独立写出短评,全面地融入了核心素养考查理念,通过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解题路径的多样性等方面增强试题开放性,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考生多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加强了思维品质的考查。

整套试卷特点鲜明,考查内容紧扣教材重难点知识。相比去年,稳中有变,紧贴时代热点,增加了对学生语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很好的弘扬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建议下届在复习备考中要明确新高考功能定位,研读高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策略,深化理解核心素养,方可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有效备考。

 

 

地理

守正创新、聚焦新课程改革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陈太根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三新”教育改革理念,侧重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和原理有效呈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难度总体平稳。同时围绕学科热点,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呈现高考试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一、紧扣学科热点,彰显育人功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地理学思想,是地理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人地和谐共生是高中地理学科重要思想,新课标卷1~3题,选取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传统村落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真实呈现中华民族坚持人地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地理新课程改革注重国家安全观下的资源安全观、生态安全观培养,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新课标卷9~11题,选取以提高降水-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通过综合思维对水循环原理进行整合和利用,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安全问题

二、落实课改理念,引导教学回归

1.考查必备知识,引导教学回归

近几年的全国卷试题,高频率考查高中地理必备知识,发挥高考引导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效应,引导教学回归,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够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塑造学科思维和学科品格。全国卷近几年多处呈现并考查必备知识,如2022年全国乙卷9~11题考查海滨城市海陆风分布,2023年全国乙卷9~11题考查地方时计算、海陆位置及天气对气温变化的影响。2024年新课标卷第36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其中(2)(3)题分别考查交通布局对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有利影响和物流中心分布特点及原因。新课标卷第37题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设置情境,其中(1)(3)题分别考查寒冷期对湿地形成的有利条件和形成雨养型湿地的地形特点。

2.聚焦学科素养,落实课改理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原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依托,通过综合思维对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整合和应用,从而促进正确建构过程性思维。新课标卷6~8题,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传统上被认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区为何能发育出雨林”“被普遍认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为贫瘠的喀斯特地区为何能长出参天大树”,突显对喀斯特地区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考查。新课标卷第37题,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设置情境,考查气候对湿地形成的影响、湿地形成与地形的关系湿地养分变化的原因等高中学科必备知识,突出考查湿地形成演化与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的关系,深化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三、深度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思维、服务与创新人才选拔

1.注重关键能力考查,提升人才选拔的区分功能

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地理学科试题注重信息解读与获取,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快速、准确地从试题材料中将关键地理信息提取出来,提炼、整合后建立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如新课标卷4~5题,以工业园区规划的各功能分区容积率差异为背景,通过文字信息与示意图的呈现,考查学生迁移所学内容、运用新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卷第36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其中(1)题2000年前后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变化特点,考查学生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深度考查学科思维品质、强化学以致用

获取并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区域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区域产业活动的空间演化,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是地理学习核心能力和综合思维的重要体现。2024年新课标卷第36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其中(4)题考查大型购物中心再集聚在中心城区的有利因素,新课标卷第37题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设置情境,其中(2)(5)题分别考查典型湿地中的雨养型湿地水流方向和生物量差异和雨养型湿地垫状泥炭藓层仍保持过湿的原因,均考查学生立足图文材料、迁移运用知识、分析复杂地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深度考查功能。

总之、2024年地理试题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真实情境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开阔地理视野,使高考地理试题成为助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用综合思维认识区域发展、以地理实践落实立德树人。

 
Copyright© 1983-2024 by www.zzfl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外国语学校 版权所有 0371-67987877(校办)0371-67984259(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