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激发地理学科实践热情,备战2025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2025年3月13日下午,河南省地理学科一级学科基地、郑州市名师张伟利高中地理工作室组织郑州外国语学校及新枫杨校区地球科学社成员,走进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地质研学活动。同学们在岩石与时间的对话中触摸地球脉搏,在专家引领下解码地表形态的奥秘,以实践探索点亮科学之光。
第一站:地质展览馆——翻开地球46亿年的史诗画卷
步入地质展览馆,仿佛踏入时空隧道。陈列的矿物与化石标本无声诉说着地球演化的恢弘篇章。在岩石展厅,同学们驻足于璀璨夺目的水晶簇前,惊叹于天然宝石的斑斓色彩;俯身观察远古化石的细腻纹路,感受生命演化的奇迹。"原来一块岩石就是一部地球简史!"有同学感慨。通过展馆讲解员的专业解读,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辉锑矿、方解石等典型矿物,还了解到地质构造运动如何塑造中原大地的山川脉络。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让抽象的地质知识变得鲜活可触。
第二站:专家讲堂——解码"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如果说展览馆是地球历史的静态展示,那么随后的专题讲座则是一场动态的知识风暴。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专家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题,通过震撼的火山喷发实拍、动态板块运动模拟动画,将内力作用与外营力的博弈生动呈现。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到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震、风化侵蚀等地质现象,同学们在"地质大片"中读懂地球的呼吸与脉动。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积极思考,并与地质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专家们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并以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助力他们更好地掌握复杂的地质知识。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扩容,更是一场科学思维的淬炼。通过实地观察、专家对话,学生们建立起"地质过程-地表形态-人类活动"的立体认知框架,这正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动实践。郑州外国语学校地理学科组始终践行"行走的课堂"理念,近年来依托嵩山世界地质公园、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等本土资源,构建起"观测-实验-课题研究"三级实践体系。此次地质研学作为地球科学奥赛备赛的重要环节,后续将开展野外考察、岩石鉴定等专项训练,助力学子在地球科学探索之路上行稳致远。
文字:袁记飞 乾双萍
图片:杨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