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烟柳画桥。2025年3月21至23日,郑州外国语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成员张宸硕、马若琳、王圣凯、马文浩4人在王静斐、舒煜涵老师的带领下,赴北京燕园参加2025年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在为期三天的会期中,郑外的代表们分别作为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的代表和主新闻中心记者,积极参与到会议进程中。国家代表们坚守各自的立场,在会议上踊跃发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积极磋商,凝聚共识,推动着会议进程;记者代表以手中之笔体现对会场的独特洞察,积极发挥“第三代表”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郑外学子“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风采。
本次会议中,张宸硕同学作为主新闻中心记者,精确捕捉会场信息,在各类新闻稿中体现对国际事务的深刻思考,获得大会最高奖“Best Reporter”荣誉;马文浩、王圣凯同学在GA2会场中充分发挥领导才能,发言极富逻辑与建设性,积极参与磋商与成果性文件的写作,引领会议进程,分别获得“Outstanding Delegate”、“Best Presentation”的荣誉;郑州外国语学校获得“最佳组织奖”。
参会感悟
张宸硕 高二(1)班
郑外模联秘书长
2025年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Best Reporter"
这是第二次参加北大模联的旅程。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临危受命,我将作为自由撰稿人担任GA2的驻场记者。
“挑战”是本次会议的最大感受。MPC记者是一个全新的身份,也是全新的挑战。在会场中,我们面临着书写简讯、社论、专访等文件的压力,同时需要在形势复杂的会场中发掘信息、把握会议动向。我在开会前一遍遍地研读背景文件,了解驻场会场的议题背景,力图能更好“扮演”记者这一身份,也更好地承担这一份责任。我认真地做会议记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发掘信息、了解会议动向并撰写简讯与社论,并在新闻发布会中积极地向具有话题性和影响力的代表沟通,获得更多信息,发挥记者的“第三代表”的作用。
无论是通过会场上的积极沟通,间歇时疯狂“码字”,亦或是结束后的合影留念,这些记忆都会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我相信,这短短的三天的会期中收获的珍贵的友谊、锻炼与成长终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迹。Every participation is an honor. 我们正是在每一次的挑战与突破自己中不断成长,不断向前。
马文浩 高二(1)班
郑外模联会务总监
2025年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Outstanding Delegate"
难忘的经历。在北大模联的会场上,我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各位代表无比优异,仅是第一会期就大放异彩。在这个代表学术巅峰的会场上,我再次切实的感受到了外交合作与妥协,坚守与对抗的智慧,这是难得的经历和体验。
会场上的代表们,我们分享共同的志向,朝着共同的方向推动会议,这是一个社交的扩展更是未来的延展。最终的获奖收官,我深知这份荣誉承载着新时代青年对人力资源价值链重构的思考——或许未来某天,当燕园的风再次拂过案头文件,这些跨国界的思想碰撞将成为破解更多发展命题的密钥。
王圣凯 高二(2)班
郑外模联英文学术总监
2025年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
"Best Presentation"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对国家立场的坚守与对合作的探求。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准备,终于,我踏进了这次会议的会场。在人力资源相关的议题上,作为埃及代表,合作是我们的第一诉求。然而纵使在会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和马文浩同学一起组建了强有力的集团用以推进合作,我的心里总还是发怵。合作是必要的,但并不易于推进;共识是有效的,但并不很易达成。事实证明,这一担忧是正确的:尽管在这一议题上,国家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分歧,但国家利益的不同还是从根本上使得会议的走向愈发扑朔迷离。
为了平衡多方利益,我倡导推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人力资源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双赢方案。随着局势的变化,为了推进合作,我主动将角色从倡导者转变成为游说者,积极和各个利益集团推进合作、弥合分歧,但会场局势终于还是向着分裂进一步演进。虽然这次会议没有成功推出成果,但我坚守埃及国家立场,力求合作的理念与行为依旧得到了主席团的认同,我也很荣幸能够获得“Best Representation”这一奖项。
在大型的会议中,由于与会国家过多,无法投出一份决议草案的情况实际上并不罕见。与其他国家代表积极沟通和弥合分歧已令我收获良多。在返程的高铁上,回忆起开会前游览北京大学时行走在未名湖畔,周围的人和物都给我一种极大的松弛感,激励着我调整心态、整装待发,在未来的学习中充盈自己,在下一次参会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可靠的学术能力参与会议工作。正如古埃及谚语所言:“独行虽快,众行致远”。惟愿以未名湖畔的澄明心境为舟,载着差异中的共识破浪前行,毕竟真正的文明如尼罗河水,总在包容万千支流后愈发丰沛。
马若琳 高二(8)班
郑外模联副秘书长
高中模联的收官之旅在燕园落幕,欣逢了不期而遇的惊喜,也留下了且供珍藏的遗憾。
“外籍劳工平等权利”的议题,为我映照出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和困境,更让我思考在这种语境下,模联与其说是合作共赢的乌托邦,不如说是现实冲突的反光镜;会前争分夺秒的文献研读和议题分析,会中针锋相对的即兴发言和自由辩论,在动摇自信后又重塑了自我认知,更让我欣喜于冲突与机遇中迸发的英语表达热情;和代表们的相遇,有萍水相逢,也有久别重逢,似乎编写进缘分的脉络。
尽管模联似乎没有为代表指一条现实突围的明路,尽管短短几天的热忱似乎难以承受文明困境的拷问,尽管“模联式”乌托邦的构建难免牵连名分与利益的考量……只是,当未名湖的东风掠过时,层层涟漪裹着未竟之憾泛向远处,却让我在某个倒影清晰的瞬间,照见自己与理想相认的轮廓。
结语
未名湖畔激荡寰宇之声,博雅塔下见证青年担当。郑外模联2025年的燕园之行虽已落幕,但思想的碰撞仍在时空长河中回响。当鎏金奖状辉映着少年意气,当外交风云凝练成青春勋章,胸怀寰宇的郑外学子仍将继续热爱,继续奋斗,在国际事务中发出青年铮铮之声!
文字:张宸硕、马文浩、王圣凯、马若琳
图片:王静斐、舒煜涵